2008年9月18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黄河禁采铁砂 斩断灰色利益链
张兴军

  针对黄河下游河道出现的擅自采淘铁砂活动,黄河防总等部门采取统一行动进行清除,隐藏在采淘铁砂背后的灰色利益链逐步暴露。

  上千船只采淘铁砂
  据郑州花园口附近的村民介绍,2008年5月,几名外地人开船到位于花园口的黄河河道采淘铁砂。后来本地人见获益颇丰,纷纷加入其中,“开封柳园口乡6天内就有十多艘船下水,还有很多人到外地买船。”
  截至7月中旬,郑州黄河河段出现三百多只采淘铁砂船。郑州某单位司机小赵告诉记者,每次路过位于花园口的黄河二桥,都能看到河道里停着大小不等的船只,或围在一起,或一字排开,“船上的机器先把浑浊的泥沙从河底抽上来,吸取铁砂后再把河水喷吐到空中,河水呈抛物线状落入黄河。”
  河南新野县的孙先生说:“已经采两年多了,地都不咋种了。以前去焦作、三门峡采,今年5月才来郑州花园口。”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这一轮河道采淘铁砂活动最早出现于黄河支流伊洛河,后来从支流河道转向黄河主河道,从专业淘铁者扩散到普通村民。
  河南河务局水政处处长赵景玉介绍,一些专业淘铁者带动当地村民从伊洛河河道中吸取铁砂,从中获取利益。
  随着伊洛河河道内船只不断增多,有人将目光转移到黄河河道,“一条淘铁船一天收入超过两千元”、“三万元买条船,一个月可收回成本”的小道消息开始流传,许多人购买船只,加入采淘铁砂行列。
  据河南河务局调查,高峰时,除豫西部分河段外,采淘铁砂活动基本涵盖河南黄河河段,船只多达1500余艘,就连山东与河南交界处的菏泽、东明黄河河段也发现有一百多艘采铁砂船出没。
  一些网站在发布售卖黄河铁砂消息。记者在一家资源交易网上看到,仅一个页面上就有二十多条供应黄河铁砂的公告,绝大多数供应方来自河南、山东的沿黄城市。

  斩断灰色利益链
  8月中旬,黄河防总发出通知,要求汛期全面禁止在河道内采淘铁砂。后又将禁采时间从汛期拉长至全年。
  根据多部门专家意见,以目前的方式采淘铁砂,将改变河道冲淤形态,引发黄河河势变化,从而对黄河防洪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在汛期,黄河下游及支流来水几率高、预见期短,采淘铁砂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枯水期间,大量船只运行造成的柴油泄漏、生活垃圾将污染黄河水质,加之船只搅动泥沙,引发污染附着物重新释放,造成水质恶化,直接影响下游沿黄城镇饮用水安全。
  从8月底至9月初,河南省黄河河段组织多家单位集中清除采铁砂船只。
  调查显示,通常每条小型采砂船工作一天能淘1吨半到2吨铁砂,铁砂收购价按品级从600至800元不等,除去工人日薪200元和100多元的柴油钱,每天采淘铁砂收入800-1000元。
  河道采淘铁砂活动伴随着造船生意兴起。河南原阳河务局一位水政人员告诉记者,“一些造船作坊在黄河两岸‘安营扎寨’,每天有人在船厂门口排队购买淘铁船。有人还专门跑到外地定制高产淘铁船。”
  河南河务局工作人员祖士保介绍,因为缺少几种化学元素,黄河河道中采集的铁砂无法直接用于炼铁。多数铁砂被卖给小型民营钢厂,用于添加生产劣质钢材。
  “卖船者、采砂者、收砂者和造假者,四者之间形成从生产工具到原料采集、销售,最后到造假的一条灰色利益链。”祖士保说。

  风潮过后需反思
  记者从河南河务局了解到,集中清除采铁船工作目前已基本结束,有关方面正在组织验收。初步统计结果显示,黄河河南段内共查处采铁船近两千只。
  针对交叉河段采铁船只流动性大、不便管理的特点,日前黄委水政局牵头组成联合工作组,先后奔赴山东菏泽河段和河南濮阳河段,查看和督导禁采工作。
  在强力打击下,黄河河道已重新恢复平静,但在此次采铁风潮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反思。
  郑州市金水区姚桥乡一位姓杨的村民介绍,由于采铁被紧急叫停,曾被看作“香饽饽”的采铁船转眼间成了一堆废铁,全村现在闲置有三十来条。
  这位村民还说,事实上,传说中采铁砂的“暴利”景象并没有在该村出现。“每天一条船只能采十多袋铁砂,每袋七八十斤重,还不够本钱呢,哪有‘日进万吨’的事情。”
  河南河务局水政处处长赵景玉说:“从村民反映情况看,所谓‘日进万吨’很可能是一些造船厂为销售船只而释放的‘烟雾弹’,因为他们在售前承诺的回收铁砂等事项往往不兑现。面对村民的盲目跟风投资,当地有关部门并没有采取预警措施。”
  河南河务局工作人员祖士保认为,从长远来看,安全、海事、水利、河务等部门如何联手,建立长效禁采机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还有专家指出,“采铁”行为之所以难以禁止,源于小型炼钢厂的存在及其对铁砂的大量需求。淘汰落后工艺、关闭这些钢厂才是治本之策。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