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特稿我们都曾是当兵的人走近鄞州转业军人检察官本报记者 汪嘉林 实习生 陈燕 通讯员 袁晴
记者从浙江省人事厅军官转业安置处了解到,2004年至2007年浙江省安置军转干部一万余人,今年将有2000余名的军转干部得到安置。他们中有的进入党政机关,有的进入事业单位,也有的到了企业。虽然行业不同,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都闪现了军人特有的风采。 宁波鄞州区检察院有军转干部20名,他们活跃在检察院的各个部门,迅速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勇攀事业的第二高峰。
迅速转型: 从舰队干部成为测谎专家
李仙伟是宁波鄞州区检察院中一位名副其实的测谎专家。1996年8月转业到检察院的他原来是东海舰队的一名副营级干部。曾经的军旅生涯让他养成了做任何事情都特别认真、仔细的习惯。他说,在舰船上,一丝一毫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2000年鄞州区检察院购置了测谎设备,用于辅助侦查。“我一看到这套设备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李仙伟说,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憋在办公室研究测谎技术。部队的历练让李仙伟身上有着一股常人难以匹敌的韧劲,第二年,李仙伟作为全省唯一一名检察人员前往云南参加由国外测谎方面专家授课的培训。学成归来后,李仙伟协助检察院侦查部门破获了不少案件,还帮助其他兄弟检察院培养测谎人才。 在查处一起贪污、受贿案时,犯罪嫌疑人周某在县纪委的交代材料中供述了一起受贿情节,但“行贿人”却对此都予以否认。为了查明案情,李仙伟对“行贿人”进行测谎。测试后发现他的确没有撒谎的迹象。于是,大家将侦破重点转移到周某身上,最后终于查明:犯罪嫌疑人是为争取从轻处理,编造了受贿情节向纪委做了交代。这次测谎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错案。
迎难而上: 多么困难也要成为真正的“法律人”
“作为一名军人,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区别于其他人的一个标志。”曾经也是一名军人的省人事厅军官转业安置处处长周锦铎告诉记者,以他自己的经历来看,遇到困难就退缩绝不会是一名军人的选择。知难而上,扫清所有的“拦路虎”才是军人的风格。 对于这句话,宁波鄞州区检察院的王寅江有着深切的感受。1991年王寅江以优异的成绩从洛阳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便进入了东海舰队,有着英语专业八级水平的他一直从事着外文译著及资料汇编工作。2001年面临转业,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王寅江陷入了沉思。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对法律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从事法律工作不但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上体现出作为一名军人的宗旨:维护公平正义。 当年9月,王寅江选择了鄞州区检察院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二站。然而,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并不如同他想象的那样平坦,对于法律专业知识来说,他显然还是个“门外汉”。于是他将目标确定为:通过全国司法考试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律人”。 面对王寅江这样的决定,一些朋友劝他:“算了吧,司法考试难度很大,你又不是法律专业出身,混一天算一天吧。”这样的劝说他可听不进去。 2002年,王寅江报了名,半尺多厚的教材看上去着实有些吓人。虽然时间紧,工作又忙,但王寅江还是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法律知识,碰到看不懂的便到处咨询。 这次考试没有通过,但失败非但没有挫败他的信心,反而更加激励了他的斗志,一年,二年,三年……2006年,王寅江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以高分通过了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法律人”。这些年来,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多篇法律论文,在检察系统获得好评。
质朴的感情: 人民的儿子就要为人民谋幸福
军人有着最为质朴的感情,李世军就是这样一个有质朴感情的转业军人。 1996年8月李世军转业回到老家宁波鄞州区。到检察机关后为了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2006年李世军主动请缨担任了鄞州区横溪镇金山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 在一年的农村工作实践中,李世军与农民朋友广泛接触、交流,走访贫困户并参与处理村里日常具体事务,还主动地为村级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一年来他行程9000多公里为村里争取到了30多万元资金支持。李世军本人也被评为浙江省、宁波市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 “遵守纪律雷厉风行的作风,永不退缩迎难而上的精神以及朴实无华的情感是军人身上最本质的特点。”省人事厅军官转业安置处周锦铎说,无论是今年年初的雪灾还是
“五·一二”大地震,冲在最前面的都是军人。他们来自于民最终还要回到人民中去,无论在哪里,他们都刻苦耐劳,勇于奉献。可以说,只要步入过军营,那么“八一”旗帜就会永远飘扬在他们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