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6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南宋御街原址披上玻璃外衣
本报记者 陈岚 文 陈立波 摄

  小青瓦、木门窗,尽显着江南民居的典朴与优雅;方池塘、浅水系,活灵活现透着南宋时期的园林气息。这段穿越时空的南宋御街将建成一个“不打烊”的陈列馆向公众展示。近日,杭州市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沿街立面整治及御街设计方案,已在杭州城建陈列馆(红楼)公示。在这个方案中,五公里长的中山路,今后将还原南宋以来的历史面貌和社会生活,在空间变化中见证岁月沧桑。

  “玻璃外衣”的亲民设计
  陈列馆设在中山中路112号,面积397平方米。整个陈列馆分为两层,设有御街透明展示区、御街展览馆、太湖房和辅助用房四大功能块。
  记者在方案中看到,最引人关注的御街道路遗迹就在陈列馆入口处的御街透明展示区内,这一区域特别设计了透明钢化玻璃和下沉庭院,给这条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道路遗迹,穿上了玻璃外衣——既能保护遗迹同时又便于市民观赏。到时候,市民便可以透过玻璃,看到遗址自下往上叠铺着的南宋青砖路、元代大块石路、明清及民国杂砖砌路,通过它们来追忆古道的发展史。
  在遗迹的上面罩上透明的优质钢化玻璃,这一展示方式和广州北京路古道遗迹的展示方式类似。不过,这次南宋御街的钢化玻璃罩并非平铺在路上,而是将其抬高,行人不能走上去。为了方便市民更好地观看遗迹,设计者在遗迹的东侧设计了一个石砌的下沉庭院,方便市民走下台阶,从侧面的位置平视遗迹。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的王澍教授介绍说,南宋御街的展示方式是目前世界文物展示的一种通用办法,在意大利等很多国家被广泛采用,它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封闭的“亲民性”。  
  对此一些市民曾提出的,杭州是个多雨水的城市,冬天会不会因为玻璃上的水气而影响观看,王教授则表示:杭州确实有地下水多、雨水多的特点,但覆盖在御街遗址上面的玻璃盒是半封闭式的,这和广州北京路古道遗迹的展示方式有根本性的不同。下沉庭院的垂直面部分用栅栏挡着,里面和外面的空气相通,不会产生雾气。另外,方案里还为“玻璃外衣”配备了排水系统,定期排除地下水。

  廊桥结构的古为今用
  除了御街遗迹的特色展示外,整个陈列馆的上部分木结构建筑也非常有意思。为了尽可能不破坏地下的御街,设计者借鉴了浙江南部廊桥所采用的编木拱结构,利用大屋顶覆盖所形成的灰色空间,将陈列馆主体与其所属区域连接起来,构建富有力量感的动态曲折屋顶。据考证,廊桥是宋代就有的结构设计,设计者王澍教授介绍说,在现代建筑里采用廊桥结构的还是第一次。
  廊桥编木拱结构,由6根杆件组成,纵向4根、横向2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
  从设计图看,这个结构跨度达12米,支点仅4处,分上下两层,下层是传统廊桥结构,上层是创新的廊桥结构,顶由上百根柔韧性很好的水杉木小梁密集编织而成。
  王教授说,想到用廊桥的大跨度设计,是因为它有用材小、支点少的优点。这样一来,廊桥的下方空间即下层庭院,人走进去参观时,会感觉到整个空间非常开阔,同时一抬头就能看到奇妙的梁木编织古建结构。此外,出于环保的考虑,整个廊桥不采用化工油漆。
  据了解,南宋御街陈列馆预计在今年年底完工,明年春节前后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