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6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看法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瓮安事件给了我们怎样的警示

  核心提示 贵州瓮安事件有很多东西引人关注、发人深省。其中令人感触最深的,是有关部门摆在阳光下的反思,这已远远超出个案意义,具有普遍警示价值。本期《看法》邀请嘉宾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本期嘉宾
  浙江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法学教授   林学飞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兼职教授    尹昌平
  杭州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兼职教授   陈有西

  事件回放:
  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部分群众因对女中学生李树芬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引发大规模人群聚集围堵政府部门和少数不法分子打砸抢烧突发事件,县公安局、县委和县政府大楼等多间房屋被毁,数十台车辆被焚。
  “6·28”事件发生后,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和黔南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事态已得到控制,社会生产生活得到恢复稳定。
  据贵州省公安厅副厅长、瓮安“6·28”事件专案组组长彭德全介绍,截至7月12日,已查获瓮安“6·28”事件涉案人员217人,查清涉案人员355人,其中黑恶势力成员90人。已刑事拘留100人,其中黑恶势力成员39人。一些涉案犯罪嫌疑人正在组织追捕。
  贵州省委同时严查在此次事件中严重失职渎职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并要求纪检监察部门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查究瓮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话题一 
  政府如何更好地转变职能

  【主持人】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近日在贵阳召开瓮安“6·28”事件阶段性处置情况汇报会上说,这次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女中学生的死因争议,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和群体事件过程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更好地转变职能,已经是一个考验各级政府官员智慧的必答题。

  林学飞  瓮安事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折射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服务型政府是民本、责任、法治、透明、高效和廉洁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实质是要使政府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具有有效回应和满足民众合理需求的能力,并以此为目标建立起政府职能框架。
  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经济发展也会使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显性化。对此,政府公平、公正地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对建设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能迷信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如果政府不能为社会提供公平公正的制度基础,经济发展的过程可能就是各种矛盾积累的过程。
    
  尹昌平  瓮安事件折射出人民政府如何服务人民的命题。
  涉及民生的事无小事,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就是由看似微小的百姓衣食住行用问题引发的。在解决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各种民权要求都不能漠视。比如公众的政治权利求索、物权私产的保护、林地权属的稳固、生老病死的保障等,政府都应尽心尽力作为,努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反之,如果官员的心力不用在对民众疾苦的关怀上,而只顾捞取往上爬的所谓“政绩”资本,民怨便会积聚,以致失控危及社会稳定。

  陈有西  瓮安事件体现了人民内部矛盾有时也会以非常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作为一个一直明示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度,出现这样的群体性事件,不但值得从治安角度去思考,更值得从执政角度去思考。贵州省委领导表态中没有单纯谴责严重扰乱治安的犯罪分子,而是从政府执政方式中找自身的原因,是一种重大的转变。这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实事求是、自信坦诚地面对社会问题的表现。

  话题二 
  如何使政府信息公开落到实处

  【主持人】  瓮安事件的导火索,因李树芬之死调查的相关信息不够透明而点燃。
  而事件发生之后,贵州方面在处置过程中及时发布、公开了每一条信息,在迅速平息群众情绪、妥善处置事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信息公开与否、公开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了事件的发展方向。

  陈有西  一些地方官员在出了问题后,一味封锁消息和压制舆论,使群众基本的信任度丧失,越解释越引发不满情绪。瓮安事件发生后,政府采取严厉打击犯罪和迅速公布真相等措施,省委书记出面主动揭短,承认政府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终于成功地平息事件。如此实事求是地完全公布真相是不多见的,值得很好地思考和借鉴。

  林学飞  少女溺水死亡到最终酿成瓮安事件,中间有六七天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社会上有关少女死因及其亲属受不公正待遇的谣言愈传愈烈。而反观当地政府,尽管拥有信息及信息传播技术的优势,但却无所作为。这为社会上不满情绪的积聚提供了空间,从而错失了平息事件的最佳时机。
  信息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透明的政府,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对待《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严格执行该条例所规定的各项信息公开制度。如果政府能持之以恒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的建立也会水到渠成。

  尹昌平  信息管道畅通,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知情权,是对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服务民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怕老百姓“知之”,就怕官员从自身利益出发欺上瞒下,结果“捂”出恶果。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在危机第一时间掌控信息发布的主导权,这些都十分关键。

  话题三 
  政府应如何正确疏导民怨

  【主持人】  诚如石宗源所说,瓮安事件的深层原因是长期以来民众郁积的对于地方利益分配不公、官员枉法的民怨得不到纾解。平时就正确疏导民怨,才是防患于未然之策。

  林学飞  政府的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会使利益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因政策调整而使自身利益受损的一方自然会产生一些不满情绪。客观地讲,政府的政策很难使每个人都满意。但对此,政府仍然有几项原则是应该坚持的。首先,政府的政策要尽可能使大部分人因此而获得好处。如果某项政策只是使少部分人受益,此项政策就缺乏合法性基础。其次,对政策调整而利益受损的人群,政府应该提供替代性的公共服务。
  要有效消解民众的不满情绪,政府在日常管理中要体察民情,及时、准确地了解民众的各种利益诉求,通过扎实的工作来回应民众的合理要求。

  陈有西  对民怨堵不如疏的道理,其实所有为政者都懂得。我想强调的是,在现代社会,应当知道如何去疏;如何用法治的方式去调处社会矛盾,让人民有一个理性地表达意见、求得救济的渠道。实践证明,一个社会总要让被管理者有个表达自己愿望、可以求得社会公正的渠道。
  现在我们制约政府权力失误、救济民怨的渠道有三:一是上访反映,二是行政复议,三是行政诉讼。但是,不客气地说,这三条路都不那么畅通。因此,不进行制度完善和创新,社会公平是无法实现的。

  尹昌平  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明确,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是市县政府。处在政府工作第一线的法律政策执行者,既是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又是社会矛盾处理和化解的首问责任人。提高民对官的信任度,化解社会矛盾和行政争议,官员一定要“沉”下去,做扎实的群众性、基础性工作。
  少女溺水事件,本是一起单纯的民事案件,长久积累的民怨再遇黑恶势力的鬼火,便有了爆燃的机会。从长远看,唯一可以阻断、疏导、破解恶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深层因素,还是地方执政者造福一方民众的德善之行。

  □本版策划、整理  朱立宪  配图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