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6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钱塘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多家企业跌进侵权陷阱
打假公司为博取丰厚奖金设套,加工企业须认牢授权书原件
崔小明

  本报讯  冒充知识产权权利人授权一些中小企业生产某一品牌的产品,在交货的时候偷偷向执法部门举报,自己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近日,笔者从宁波市有关部门了解到,一些不法调查公司打着维护品牌、打击假冒伪劣的旗号,设置陷阱,让一些中小企业掉入“侵犯知识产权”的泥沼。
  据了解,一些中外知名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防止企业品牌被侵权假冒,便委托一些打假公司、商务调查公司了解知识产权的使用情况,提供知识产权市场调研服务和知识产权侵权监视服务等。但一些不法调查公司却钻起了空子,干起了非法勾当。
  不久前,慈溪一家生产电吹风的企业收到外国某品牌公司的一份传真,委托这家企业生产一批该品牌的电吹风。同时,传真过来的还有权利人的授权委托书。这家企业经常为国外的企业生产贴牌产品,当时正苦于没有订单,看到利润丰厚,也没有细究真伪,便开工生产。就在双方约定交货日期的当天,他们没有等到订货商上门,却等来了执法部门前来查处。由于拿不出权利人授权书原件,订货商又无从联系,这家企业只好自认倒霉。
  无独有偶,去年下半年,鄞州一家生产汽车配件的企业来了一名客商,要订制一批某品牌的企业配件,并拿出了该品牌权利人的授权委托书复印件,称提货的时候把权利人的授权委托书原件拿来。也是在约定的交货日期,这家企业即受到执法部门的查处。几天后,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接到一个陌生人来电,称知道他们企业正在被调查,如果愿意出一笔钱,他就可以拿出真正的授权委托书,让他们化险为夷。后来该企业负责人报案后,陌生电话就联系不上了。据了解,这类事件在宁波市已发生多起,不少中小企业由于自己的疏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些不法调查公司为何要设圈套让中小企业往里钻?据了解,主要是这些调查公司在企业被查后,可以拿着法院的判决书或执法单位的行政处罚书到授权公司领取丰厚的奖金。他们抓住一些中小企业急于要订单的心理,又开出比较丰厚的价格作诱饵。一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经常为国外的一些企业生产贴牌产品,一般都会仔细了解公司背景,但由于最近生意不太好,接一份订单不容易,所以没有仔细核对授权委托书,导致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
  宁波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办案民警表示,公安机关正在密切关注这类案子的情况,一旦发现将从严处理。同时,公安机关提醒广大中小企业主,不要为一些订单而忽视了合法程序,让一些打着维护知识产权旗号的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崔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