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天日的南宋御街怎么又回填了专家说回填与展示都是文物的保护方式本报记者 陈卓
近日,杭州文物考古所在杭州中山中路112号附近发现了保存较完好的南宋御街遗址,并发现香糕砖铺就的南宋路面。据了解,这片遗址考古完成后将回填保护。 有人不禁要问,为何辛辛苦苦挖掘出来的遗址要回填?在保护遗址中,有哪些方法可以选择?我们所见过的和那些还没有见过的遗址,都是通过怎样的方法将保护和展示紧密地结合起来的?
回填是为更好地保护 近日,记者就回填一事采访了杭州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他说,这次发现的南宋御街遗址位于中山中路112号附近,如果只是像现在这样用塑料棚简单围起来,一方面会影响当地的交通,另一方面对保护遗址也不利。暂时的回填,是为更好地保护利用。有关部门正考虑结合中山路综合保护工程,把御街的相关资料进行适当的陈列展示。 其实,对已经挖掘出的遗址进行回填的例子,并不少见。 位于杭州紫阳山东麓、太庙巷北侧的南宋赵氏皇帝祖庙---太庙遗址是全国目前发掘出的第一个明以前的太庙遗址,1995年在此地考古发掘出保存完整、做工极为考究的南宋太庙东围墙、大门、大殿夯筑基台等重要遗迹。 而后,相关部门对已发掘出的遗址采用暂时性覆盖回填措施进行保护,并采用多种方式展示全貌,建成融历史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太庙遗址公园,并建立了醒目的标志说明和标志墙。 而良渚遗址一直作为原始生态被完整地保存下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使许多遗址暴露于地表,但都经回填处理等方式加以保护,比如其中的反山遗址和瑶山遗址等。 那么,为什么要将可贵的考古发现进行回填呢? 原来,由于发展的压力、发掘自身的行为、时间的流逝以及日益增加的参观人流量,考古资料正在遭受极大程度的破坏。在考古发掘遗址,即使是刚刚完成发掘的遗址,各种各样的损坏情形也很容易发生,而且这种损坏日积月累后所产生的后果可能是破坏性的。目前,考古学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对一个遗址进行保护和管理能够缩减它损坏的速度,但目前还没有比回填更为有效地全面抑止损坏过程的方法——回填不能停止遗址的损坏,但可以极大程度地延缓这一过程。 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吴志强说,回填是一种几乎可以应用在所有裸露在外的考古遗存或遗迹的保护方法,在发掘出来的遗存上应用最为普遍。它通过两个方法实现:保护遗址避免水、风、植物、光、动物和人的直接影响;重新建立一个稳定的环境,进而阻止因持续的温湿度变化、蒸发和下层盐结晶导致的遗址损坏。这是保护裸露的考古遗存最为可行和灵活的方法之一,也可以说是考古遗址最好的保护方法之一。
展示与保护并举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遗址如果总是不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考古的社会意义。所以,如何让保护和展示并存,也是专家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吴志强说,除了回填,另一种常用的对遗址的保护方法便是展示。 对于展示,我们也不陌生。现在,我们能亲眼目睹越来越多的遗址正是通过这种方法。2006年6月10日,即首个“文化遗产日”当天,作为杭州庆祝“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中的一项,严官巷南宋遗址陈列馆开放。 2003年,为缓解西湖周边交通压力,杭州决定开凿万松岭隧道。为不破坏地下文物,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施工所涉及范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第二年8月,发掘工作有惊人发现,包括:南宋御街、南宋三省六部官署围墙遗迹、南宋晚期石砌储水设施遗迹、南宋河道遗迹、南宋白马庙遗址等。这让严官巷考古工地荣列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当时,有一个现实难题:要御街还是要隧道?专家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文保部门这次采用展示厅的方式,对外开放,重在保护,附带展示。在城建专家及考古专家论证下,隧道照样建,但通过文物遗址时,采取“小高架”形式,用20根1.2米直径的桩基把隧道路面托起。同时,在隧道两边建两个相互连通的展示厅,用来保护御街遗址。走进陈列馆,透过玻璃制作的阶梯和通道,往下三四米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宋御街。这样,既保护了御街遗址,同时又能使参观者与遗址更亲密地接触。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就是我国第一座在古窑址基础上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其由展厅和郊坛下官窑遗址保护建筑两部分组成。印山越国王陵位于绍兴城外10公里兰亭镇境内的印山。拾级登上印山,便可见到透明的展示厅,其中是一座“甲”字形的陵墓。另外,杭州雷峰塔遗址、萧山跨湖桥遗址、衢州城墙等,用的也都是展示的保护方法。
新型方式不断呈现 吴志强说,遗址的文化内涵、历史年代和保存状况千差万别,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一种保护方式。目前,就已经挖掘出来的遗址,政府和有关部门都会尽其所能,基本不加侵扰,有的采取回填保护,有的在其原址建立专题展厅,将保护和展示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并不断探索新型的保护方式,发挥出遗址的最大魅力和功效。 去年,龙泉市政府专门组织召开了大窑枫洞岩窑址保护方案座谈会。为更好地保护好枫洞岩窑址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现确定了一个将保护和展示相结合的方案。相关部门计划,将在窑址原址上建起原生态的展示区,窑址上仅搭建最基础的保护棚为窑址挡风遮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这种开放式的展览的好处就是,能让参观者更加深入清晰地了解到窑址的真实状态。吴志强介绍,这种展示方法,和希腊的玛利亚遗址的保护方法非常相近。 另外,还有不少是将创新的展示方法运用于局部。意大利罗马城的地下布满文物遗址,当地非常珍惜历史的恩惠,尽力维护文物古迹的昔日风采,在与文物无法“避让”的路面,有些地方就用玻璃罩盖着,既不影响通行,也可以让路人观瞻遗迹。与之非常相似的是我省衢州城墙遗址。其遗址有部分在现城市地面以下80至100厘米,因此当地文保部门将其南城墙上的一段路面用厚玻璃代替,以便过往的人参观。但目前遇到的困难是,由于地下水气太重,附着在玻璃上的水珠影响了视觉效果,这也是以后同类型展示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实施更好的保护,有些遗址也选择了迁移。去年,广州就曾“整体打包”、迁移一段约3.6米长、重达10多吨的南汉古城墙——将这段南汉古城墙从出土地广州文德路长塘街一工地启运,整体迁到中山四路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