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吴自祥列举了中国人境外游的一系列不文明行为。他建议制定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道德规范,对这些行为进行限制;对出境游不文明的游客,可给予限制其再次出国游的惩罚(3月17日《南方都市报》)。 随处丢垃圾、吐痰、乘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在宗教场所嬉戏、玩笑、说脏话……这些行为如果出现在出国游中,确实有损国家形象。但我们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仅仅就只表现在出国游中吗?有这些行为的人,仅仅在国外才表现出这丑陋的一面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的旅游行为,在国内更是屡见不鲜。国内旅游景区随处可见的塑料袋,岩石上的痰迹,随手扔掉的食品垃圾,还有逃票等行为,难道就不让我们脸红? 那为什么人们往往忽视了家门口的劣迹呢?一个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在外代表着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群体的形象,而在自己“家里”则小节不拘,无伤大雅。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不以为然。而这种自己人不拘小节和习以为常的认识惯性,实际上又会导致不文明、不道德行为的孳生蔓延。 其实,道德和文明是长期积淀和培养后固化的表现。举止文明绝非一日之功一时之效,而依赖于长期的培养和约束。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一个游客在国内游玩时言行不文明,也很难在国外保持文明、恪守道德。所以,要想让国人出国游玩时做个文明人,离不开平时的约束和熏陶,离不开平时的限制与有效的管教。 由是观之,文明旅游、遵守公德是每个游客都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准则。这个遵守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区域的限制,没有任何折中和度外开恩的余地,在国外要举止文明、注意形象,在国内更应如此。所以,需要制订的是公民旅游道德规范,而不是公民出国旅游道德规范,这个规范应能适用于国内和国外任何旅游行为。这才是社会和谐发展所需要的,也是对于文明和道德建设更为有效、更为理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