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9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视点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构筑平湖新居民的“精神绿洲”
本版策划 王树范 撰稿 本报记者 朱兰英 通讯员 裴琳珺 孙凤

  近年来,平湖市专门针对新居民开展了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日前,这项工程引起了嘉兴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嘉兴市委书记陈德荣指出,平湖市针对新居民的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经验具有典型意义,可以经过总结提升在嘉兴市全面推广。

  上班赚钱、回家睡觉,是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里的生活轨迹。然而,在平湖市,原本枯燥单一的生活轨迹被打破了:工作之余,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去专门为他们开放的健身娱乐中心锻炼身体;也可以拿着“文化绿卡”去看一场免费的电影或者借阅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还可以去学校或者培训中心给自己“充电”……
  平湖市把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纳入公共服务的范畴,为此,还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新居民的第一课
  先从文明礼仪开始学起
  “打工仔”“打工妹”这样的称呼在平湖是被禁止使用的。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平湖市先后用过“新平湖人”、“新市民”等称呼。2007年6月1日,平湖市成立了全省第一家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的专门机构——新居民事务局。由此,“新居民”就成为非平湖市户籍人口的统一称谓。
  平湖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新居民事务局局长王木根在介绍新居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时说:“新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文化差异大,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我们曾经做过统计,平湖市的新居民中有9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90%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90%来自农村。他们普遍素质不高,但是可塑性很强,我们希望通过文明礼仪、职业技能以及法律知识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整体水平。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务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新居民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需。”
  学习文明礼仪、培养文明习惯成为了新居民的第一课。平湖的新居民都知道,市里有一个特殊的志愿者讲师团,讲的是文明礼仪,即 “坐下跷二郎腿,是对人不尊重;众多人聚集在一起,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邻居”之类的生活小事。去年以来,这样的课讲了439多堂,有3.4万多人次新居民前去听过。
  除了讲师团,平湖市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文明新风走进新居民”的活动。活动中,林埭镇6449名新居民向全市30万名新居民发出了一份题为《树文明新风、建和谐家园》的倡议书,倡议全市新居民争当学习楷模、工作能手、守法公民、文明公民。倡议书在全市30万名新居民当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与此同时,平湖市又趁热打铁召开了全市新居民道德评议会,大家热烈讨论新居民当中的好人好事,也指出存在的问题。
  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和乡风评议活动,平湖的新居民逐渐开始形成注重文明礼仪的意识,在他们当中,一些可喜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安徽来的赵红燕就尝了讲文明懂礼仪的甜头。去年,她在参加平湖市新仓镇一家日资企业的面试时,在礼仪讲堂上学到的礼仪知识派上了用场。用人单位人事部负责人对她得体的举止印象深刻,不但录用了她,还打算今年派她到日本公司进修一年。与此同时,随着新居民文明素质的逐步提升,本地居民对他们的偏见也渐渐地消除,新老居民的距离正在不断地拉近。

  新居民身边的法制教育
  让他们守法又懂得维权
  有一个关于“风气好”的故事在平湖当地广为传诵。农民许玉昆在平湖市新仓镇双红村租了85亩田种粮。去年晚稻收割时,仓库不够用,许玉昆就把大量的稻谷装袋后直接堆放在田里。双红村有1142名新居民,许玉昆一开始十分担心稻谷被偷,但是半个多月后他意外地发现,田里的稻谷一包不少。许玉昆十分感动地说,这里的风气太好了。
  平湖市委政法委的有关人士表示,随着新居民法制教育的不断深入,平湖市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的氛围日益浓厚,从而营造了日益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平湖市,只要是新居民集中的地方,都建有固定的法律宣传窗口,滚动播放着一些与外出务工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各镇、街道还分别组建了由新居民事务所、司法所、派出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法制宣讲团,巡回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在新居民50人以上的用工单位和暂住人口在50人以上的村(居),全部建立了新居民业余法制学校和法制宣传点。到目前为止,平湖新居民受法制教育比例已达到80%以上。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新居民王娜娜感慨地说,我们不仅挣到了钱,还能免费学技术,更懂得了如何保护人身安全和维护合法权益。今后一定要努力工作,为第二故乡的建设多做贡献。她的话,其实也是众多平湖新居民的共同心声。

  政府“买单”的培训
  知识改变着新居民的命运
  在平湖市经济开发区的一家日资企业里,鲍丽丽戴着黄帽子。戴上黄帽子曾经是1986年出生的鲍丽丽的最大梦想,因为黄帽子代表着企业翻译的身份。然而,对于现在的鲍丽丽来说,她的天地远比当年梦想的还要广阔。
  2003年3月,鲍丽丽和双胞胎姐姐鲍玲玲从安徽池州来到平湖市打工。如果不是一张平湖职业中专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招生启事,这对姐妹花也会和许多学历不高的打工者一样,重复着“很枯燥的机械劳动”。这个招生启事,让鲍丽丽和姐姐一起迷上了日语,继而改变了她们的命运。
  2005年11月,姐妹俩同时通过了日语三级水平考试,鲍丽丽的进步更快一些,2006年3月她拿到了日语二级证书,下个月,她的日语一级水平考试的成绩也将揭晓。
  “我的工资已经是原来的3倍,生活完全不一样了。”鲍丽丽笑着说。她从车间调到了公司技术部门工作,2007年3月还担任了公司的翻译。而她的姐姐今年也获得了去日本学习半年的机会。
  双胞胎姐妹花学日语的故事在平湖市30万新居民当中广为传播。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高中毕业的戴亦飞从一名普通工人做到了副厂长;几名新居民向厂方提出建议,每年能为公司节约980万元……越来越多发生在身边的成功故事让平湖市的新居民在羡慕之余,比学赶拼,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气氛。
  而这恰恰是平湖市委、市政府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平湖市有48.36万常住人口、30万新居民。在新居民当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木桶容量的大小,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本地居民的素质,而忽视这个日益庞大的新居民群体。”平湖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沈世芳说。
  为了提升“短板”的素质,平湖市近年来建立了350所外来员工学校和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外来务工人员超过10万人次,而学费大多由政府“买单”。2006年以来,平湖市财政每年投入200多万元专项补贴,开展大规模的外来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人均培训经费达400元。

  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
  新居民令本地人都感到羡慕
  28岁的孙孟春是平湖市新居民中的普通一员,在平湖市林埭镇某制衣厂当一名流水线工人。去年9月,她因为工作积极、为人热心,被评为林埭镇十佳新居民。孙孟春的老家在河南农村,她拿了“十佳”的事情是村里去年最大的新闻。
  今年过完春节,有30多个姐妹主动跟着她来到平湖打工。姐妹们说,平湖能给一名普通的外来打工者如此高的荣誉,一定是个好地方。
  “我也确实过得很开心。”孙孟春这样评价在平湖的生活。林埭镇的大多数新居民都拥有一张“文化绿卡”,凭卡他们每个月可以免费看一场电影、免费到镇里的图书室借书,或者去“文化夜市”上看一场免费的演出。最让孙孟春难忘的是,去年年底,她作为新居民的入党积极分子,还参加了林埭镇新居民事务所为新居民党员特别组织的活动。
  在平湖市职工公寓,18岁的江苏姑娘林丹丹正在公寓的文化活动中心里悠闲地上网。林丹丹说,她今年刚到平湖,发现这里的生活比她想像得还要美好。林丹丹住的职工公寓十分漂亮,而且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还可以以极其低廉的价格甚至免费在活动中心的健身房、图书馆、影视厅、练歌房、棋牌室享受各种文体活动。
  “一到下班时间,来活动的人就很多,都是住在职工公寓的新居民。劳累了一天,他们都喜欢来放松一下。”中心的工作人员小徐来自衢州,她说,很多平湖本地人都羡慕新居民的生活,因为比起外面高昂的娱乐费用,新居民只需花费很少就可以得到同样质量的精神享受。
  平湖市新居民事务局副局长顾建良说,平湖市的各个镇(街道)都针对不同文化基础、不同需求的新居民,免费开办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第二故乡”。这些活动丰富了新居民的精神世界,也在无形中提升了新居民的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