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1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八版:案卷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冲天一怒为“嘹歌”
南剑

  据《民主与法制》报道:广西一位民间文化艺术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壮族“嘹歌”的收集和整理,不料自己的研究成果却被别人“转手出版”,于是愤而告上法庭。

  多年心血痛遭“转手”
  “嘹歌”是广西壮族聚居地区世代流传的一种歌谣,它以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为背景,缘事而发,有感而歌,众口传唱,以五言四句的山歌形式自成体系。
  何承文,1946年出生在壮乡。所处民俗环境的熏陶,使他自小就对“嘹歌”这一文化瑰宝情有独钟。从1978年至1983年六年间,何承文走遍了田东县、平果县、马山县等“嘹歌”流行地区,收集了数十种不同的“嘹歌”手抄本,经过去粗存精、拾遗补缺,整理成了一套综合性的《嘹歌》,并于1985年10月出版。
  二十年光阴转瞬即逝,2004年中秋节后的一天,已经退休赋闲的何承文信步来到离家不远的广西新华书店,在专门摆放新版图书的书架上,何承文赫然发现了一本还散发着墨香的新书——《B县嘹歌》,该书由某出版社于2004年10月出版,作者为杜仲明。
  看到这熟悉的名字,何承文气得浑身哆嗦,零零碎碎的过往记忆,逐渐拼接起了一段极不愉快的人生经历。
  差不多两年前,何承文认识多年的朋友、B县的杜仲明亲自到南宁市登门拜访,希望何承文能将《嘹歌》翻译成汉语,暂时定名为《嘹歌大全》。
  从2003年春节起到2004年3月初,何承文共翻译了11800句。在此期间,何承文将已经翻译出来的《嘹歌大全》部分初稿,陆续交给了杜仲明。
  2004年7月,何承文曾询问过书籍的出版情况,得到的答复是:“要搁置一段时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渐渐地,何承文以为此事已不了了之,谁料仅仅三个月后,一本瞒天过海的《B县嘹歌》就现身市场。  

  初上法庭败走麦城
  年近六旬的何承文愤怒了,在他看来,《B县嘹歌》使用了他的《嘹歌大全》汉语译稿,并擅自进行了改编、翻译、修改,并且未给自己这个原创者、参与者署名,已经严重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
  2006年6月,何承文将一纸诉状递到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状告杜仲明等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要求被告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并支付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费共计20万元。
  此案的争议焦点就在于:《B县嘹歌》是否使用了何承文的《嘹歌大全》汉译稿?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改编关系?
  对于何承文的起诉,杜仲明似乎早有准备,他的律师在法庭上辩称:杜仲明和何承文平时来往并不多,仅仅是公开场合的点头之交,杜仲明从来没有收到过何承文的任何手稿。《B县嘹歌》是有关工作小组收集民间素材后,直接整理、翻译并编辑出版的。有关人员根本不知道何承文的《嘹歌大全》汉译稿,更谈不上使用这份译稿。
  南宁中院审理后认为,虽然何承文向法庭提供了工作一览表、邀请书、出差车票、“嘹歌”研讨会座谈会人员名单与相片等证据,但这些证据并不能证明杜仲明等被告有机会或已经接触了他的作品,也不能证明《B县嘹歌》是《嘹歌大全》汉译稿的改编作品。2006年12月,南宁中院驳回了何承文的全部诉讼请求。

  专家论证再断是非
  2006年12月下旬,一审受挫的何承文抱着最后的希望,向广西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受理此案后,法院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邀请在广西民间文学艺术方面颇有造诣的5位专家,于2007年5月26日举办了一场“‘嘹歌’案专家咨询会”。在广西高院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史上,这样的专家咨询会还是第一次。
  在这次专家咨询会上,5位应邀而来的专家向审案法官们介绍了“嘹歌”的起源、流传范围、发展状况等情况,并详尽解答了法官们提出的各种与“嘹歌”有关的专业问题。
  经过仔细对照,5位专家发现,《B县嘹歌》的绝大部分内容是根据何承文的《嘹歌大全》汉译稿加工而成。两者的结构、内容相同,不同的只是何承文的汉译稿是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翻译的,在艺术上还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加工和润色。而《B县嘹歌》虽然在文字上更为工整,个别用词也更为讲究,但总体上还是以《嘹歌大全》汉语译稿为基础,部分照抄照搬,部分肆意改动,致使部分“嘹歌”被改得面目全非,其浓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风格已荡然无存。
  
  专业力量支撑的范本
  在专家意见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嘹歌”案的是非渐渐清晰起来。在法官的主持下,当事人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何承文得到经济补偿5万元。
  一起莫衷一是的著作权官司如此收场,令人欣慰之余也多少有些意外。其实,之所以出现这一诉讼结果,关键就在于引入了专业力量,对是非曲折提供了权威意见,为法官明断是非、也为当事人的妥协和解打下基础。
  审理此案的一位法官表示:“法官毕竟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掌握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召开专家咨询会,可以弥补法官某些专业知识的不足,为正确断案提供参考意见。”(除何承文外,文中人物及《B县嘹歌》的书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