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以捡破烂为生,艰苦创业开起了两家公司;他如今资产逾百万,却放下生意为民工奔波忙碌——“陈大哥热线”焐热民工心窝本报记者 陈岚
春节临近,外来务工人员纷纷开始买车票返乡。 这些天,余姚“陈大哥热线”的创办人陈煜安接到了很多老乡的电话,说是买不到票,希望他能给想想办法。 陈煜安琢磨了一晚上,决定包车。在获得余姚市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的同意之后,他向社会发布了帮忙包车回家过年的消息,接受打工者的报名。 报名的人数远远超出了设想,一开始准备的三辆车不够用了。于是,陈煜安自掏腰包贴了3万元,又包了两辆。 车队返乡时雨雪交加,路况很差。陈煜安亲自带队,颠簸了整整14个小时,将259名老乡安全送达。
曾经,他是捡破烂出身的百万富翁 陈煜安是安徽涡阳人。1993年,陈煜安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又借了5万块钱,买了辆货车在老家跑运输。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不但使得车子完全报废,还让他背了一屁股债。全家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为了躲债,陈煜安夫妻俩只好让两个儿子辍学,全家人一起来到余姚,靠捡破烂为生。 刚到余姚时,由于没钱租房,寒冬腊月里,他们一家四口只好安身在桥洞里,一住就是53天。 在这段时间里,最让陈煜安感动的是桥洞附近一个开快餐店的老板娘。每次他捡破烂路过她的店门口时,那位老板娘总会塞给他几个馒头。要是他们一家人捡破烂走远了,半夜回到桥洞,破烂的草席上总会出现一袋用塑料袋包裹着的饭菜。 陈煜安知道,这是那个老板娘怕他们没饭吃,特地送来的。当时,他暗自发誓,等以后有钱了,一定要好好报答她。 1997年,略有积蓄的陈煜安办了一家废品回收站。2002年,他注册成立了一家废旧金属回收公司,随后又开起了酒业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奋斗,曾经的“破烂王”变成了拥有两家企业的百万富翁。 当上了老板之后的陈煜安,曾经多次去寻找当年帮助过他的那个好心的老板娘。可是因为拆迁快餐店搬走了,尽管陈煜安多方寻找,却一直没有音讯。
现在,他是民工心中的娘家人 没法找到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但那时候有饭吃的滋味一直在陈煜安的记忆里保存着。 2007年3月,陈煜安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他把两家公司分别交给两个儿子打理,自己要办“陈大哥热线”,专职为在余姚的外来务工者提供免费的就业介绍、法律咨询等服务。 陈煜安说,开通“陈大哥热线”,就是他对所有好心人的回报。“打工多年,我知道外来务工者的艰辛。我现在吃穿不愁,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他们提供帮助。” 热线开通的过程并不顺利,陈煜安先后跑了劳动、民政、司法等部门,但因为之前没有先例,一圈跑下来都没有任何结果。后来,陈煜安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了一个咨询服务公司,才使热线有了“依靠”。 2007年3月底,“82201234——陈大哥热线”正式开通。一段时间下来,热线电话从最初的几天没有一个,到后来一天能有十几个。陈煜安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于是他出资招聘了一名专职接线员和一名办事人员。此外,他还和余姚的一家律师事务所达成了协议,他每年出资一万元,由律师事务所为热线求助者提供法律援助。 现在,热线开通一年不到,陈煜安已经免费帮办170多次。 2007年大雨滂沱的一天,一个姓程的中年女人拿着一张“陈大哥热线”的宣传单,找到了他的办公室。还没开口说话,她就“扑通”一声跪在了陈煜安面前,泣不成声。 她是帮哥哥一家来求助的。哥哥嫂嫂在余姚捡垃圾为生,家里有一个痴呆的儿子和一个3岁的女儿,生活原本就十分拮据。3岁的小姑娘在家不小心碰翻了炉子上正烧得滚烫的开水,造成了全身70%的严重烫伤,一家人根本没钱给她医治,生活陷入了绝境。 陈煜安听后,冒着大雨赶到小姑娘家。“看到她的时候,我的心一下子揪得紧紧的,难受极了。当时她的伤势非常重,一些医院都说吃不消治,我开车跑了好几家医院,才算把她安置下来。” 与此同时,陈煜安又马不停蹄地跑民政局、慈善机构,奔波了十来天,终于筹到了6000多元钱,把小姑娘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未来,他要对这份“事业”执著如初 如今,“陈大哥热线”在宁波的知名度已经越来越高,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热线”的各项工作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余姚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钱志芳表示,陈煜安此举难能可贵,“陈大哥热线”在外来务工人员和政府部门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外来务工人员可以通过热线了解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政府部门也能通过热线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所需所想,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1月24日,当记者联系上陈煜安的时候,他的声音明显有些疲倦,因为他已经在一位老人的病床前守了一天一夜了。 原来,23日上午,陈煜安受余姚一位92岁的老画家之托,把他的油画作品送到宁波市美术馆展出。正当他圆满完成任务准备回来的时候,在画展现场的一位74岁老人突发脑溢血晕倒在地。陈煜安二话没说,把老人送进医院抢救。因为老人的女儿在外地一时赶不回来,陈煜安就守在病床前照顾。 “等老人家脱离危险,我就赶回去。今天又接到了好几个热线,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呢。”陈煜安说,这一年来,他几乎天天在外奔波,从来没有停歇。他的车上经常放着口香糖,就是因为他总是一起床就有事情要办,有时急得连刷牙的时间都没有。 “我的两个儿子当年和我一起经历过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所以他们对我现在的工作很支持。他们早就协商好了,每人每年拿出5万,来帮助我开办这个热线。”陈煜安笑着说,“不过一年不到,用在热线上的各项开支已经超过了11万,看来有追加预算的必要啊。” 陈煜安告诉笔者,为了延伸服务,他还登记注册成立了“外来工娘家人服务中心”,要为在婚姻家庭问题上遇到困难的民工提供帮助。 采访的过程中,陈煜安总是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记者问他,一个人做这么多事情,不觉得压力很大吗?他回答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比方说,那个被烫伤的3岁小女孩,虽然命是救回来了,但因为没钱进行后期的植皮手术,现在只能在家待着。手术费还需要3万,我最近就一直在为这个事情犯愁。但同时,热线的红火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现在,如果一天接到5个热线,我的心情就会不错;如果一天能接到15个,我的心情就会很不错。我现在才45岁,服务民工的这项事业,我一定还能干很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