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0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禁酒令”让饭店“喊冷”是百姓之福
周明华

  河南信阳一年前出台公务员中午“禁酒令”,执行一年来,有269名公职人员受处分。据悉,该禁酒令实行半年,信阳就节省了4300万元。禁酒后,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当地餐饮业,几乎所有饭店的午餐业务都减少了70%。酒类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一经销商说,禁酒后每月的利润几乎为零,而茅台酒的销量不仅下降了50%,甚至连正常运营都出现困难(1月28日《南方都市报》)。
  行文前请允许我先将“节省了4300万元酒钱”里的“节省了”改为“减少浪费”。因为这笔巨额财政金原本就不该大手大脚地豪掷,不该花的没花就谈不上什么节省。
  但话又说回来,人家信阳使出的这一惩治公款吃喝的招式,在我国尚为鲜见。一个120万人口的信阳市,半年下来就能减少公款浪费4300万元,如果中午不仅是禁酒还“禁饭”,或者更彻底一点,将晚上用公款去埋单的名酒、名菜一块儿给禁了,那么信阳一年减少浪费的数额一定不下2亿。试想,全国有多少个“信阳”?这些“信阳们”所组成的“吃喝大军”在一年内便可以“啖掉”一个三峡工程。
  所以笔者认为,应将“信阳铁腕治酒”的个案引入更高、更广、更深的层面予以重视,并配上制度性痛觉,把全国每年少浪费的数千亿公务吃喝款,紧急注入到百姓基本民生的建设现场。显然,这不是做不做得到的问题,而是我们愿不愿意痛下决心去做的问题。信阳敢于“革”自己贪杯的嘴巴的“命”,而且成效不错,就是一个好的示范。
  “禁酒令”让名酒、名店经历销售寒冬,却恰恰是百姓之福。要扭转公款吃喝歪风,除却少数必要的国务和商务招待外,须有独立的禁令监督方来将贪吃者和贪吃的款额向社会公布,让这些信息成为公开的“丑行”。再从体制的层面上,下狠心一举打破“上接下迎、餐桌公务”的政务歪风,并进一步完善财政预算、责任追究制度,谁乱用公款吃喝,不但要“双倍吐出来”,还要为之丢官,甚至上升到法律层面。如此,一定能遏制“豪吃”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