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1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宜居”排名为了什么?
王炜

  “我的城市是不是宜居,哪个城市值得我去?”“怎样的城市是宜居城市,需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自2005年1月“宜居城市”概念提出以来,一股以宜居城市为主题的“排名热”在不少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的相关报告中愈演愈烈。
  
  我的城市“宜居”吗
  需求旺盛催生“排名热”
  一份《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日前对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宜居指数”进行了排名。结果深圳以8.763分大幅领先其他城市,排名第一,成为全国最宜居的城市。湛江、十堰、许昌、黄冈、九江、牡丹江、娄底、湘潭和聊城分列二到十位。
  在这份中国城市论坛2007峰会上发布的《报告》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虽然在城市品牌价值上排名较高,但由于生活成本和环境优美度等指标落后,在“宜居指数”的排名上比较靠后。
  而今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城市宜居排名的前三名,则被深圳、北京和厦门囊括。除了上述排名,还有如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和《商务周刊》每年进行的《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报告》、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等。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组长罗亚蒙认为,出现这股宜居城市的“排名热”的现象很正常,“因为有需求”,市民和城市管理者都想知道应该怎么实现宜居目标。
  “不仅国内,外国政府也有这个需求。”罗亚蒙介绍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制的我国第一份权威的宜居城市评价标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通过建设部验收第二天,荷兰大使馆就打来电话,想了解相关情况,目的是为该国企业和居民到中国来投资、旅行提供参考。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翟宝辉则认为,“宜居城市”的概念与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关注民生等话题关系密切,此类排名非常契合媒体的需求。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个人和机构通过搞这种排名,达到吸引眼球、炒作自己甚至牟取经济利益的目的。

  怎样的城市才“宜居”
  结果不同、争议不断
  “宜居城市”排名,总是伴随着争议和质疑。
  争议之一,不同机构评选的“十大宜居城市”,结果往往大相径庭。有的“十大”桂冠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大都市占据,而有的则由威海、珠海、桂林、咸阳等清一色的二线城市摘得。甚至有些排名对比起来,“十大”竟无一重复的城市。即使是同一家机构的“十大宜居城市”,不同年份的结果差别也很大。
  争议的焦点主要是某些城市的入选、落选或排名大幅变动,以及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选宜居城市。
  争议之二,评选结果频频闹出“乌龙”事件。最典型的例子是2005年,重庆市刚被某商业机构高调评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没几天,环保总局就出具报告,认定重庆属于“十大污染城市”之列。
  质疑的矛头指向了排名主办方的动机。
  “宜居城市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几乎包括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主任甄峰认为,之所以排名结果千差万别,原因在于各个机构选取的角度不同。如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搞的排名,偏重于考量与城市竞争力有关的经济方面的宜居指标;零点公司等机构搞的排名,主要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体现居民对城市宜居的感性认识,衣食住行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指标是重点。
  当前大多数排名几乎完全依赖问卷调查得出结论,也是导致结果大相径庭的原因之一。据翟宝辉介绍,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宜居,老百姓的感性认识固然重要,但有些客观指标是必须考虑的。比如一个城市每年好天气的数量、绿化覆盖率等。“如果不考虑这些硬指标,得出的结论很难服众。”
  “种种排名的背后,也不排除个别人和机构想通过这种评价达到商业目的。”翟宝辉认为,当选“宜居城市”后,城市政府可以拿着这张最好的“名片”吸引外资,城市价值将大幅提升。相应的,土地价格、房地产价格也将上涨。

  应该如何看待“宜居”
  借此契机反思问题,制定政策
  专家呼吁,城市政府一定要冷静对待排名结果,要警惕其负面作用。甄峰说,我国大多数城市还处在发展阶段,这种排名可能造成人们对宜居城市的片面理解,影响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建设,也可能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翟宝辉表示,“由于整个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还不完善,因此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一定会有差距。城市政府应该以理性、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这种排名,引导城市规划工作。”
  从《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进入公众视野到通过建设部验收,罗亚蒙的团队一直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评选和排名”。他认为,任何宜居城市指标体系都是为城市政府提供依据和引导的。城市政府可以借此全面反思发展中的问题,寻找与“宜居城市”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政策。
  “说到底,这应该是各个城市的自我评估、自我改进,排名没有意义,只能作个参考而已。”
  (王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