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馆底片到底归谁有了最终答案影楼合同示范文本有望明年在杭启用本报记者 朱乔夫/文 配图:毕传国
今年10月31日,本报第10版报道了一则新闻——《数码时代照相馆的底片到底归谁》,事由是安吉县两家照相馆与顾客就数码底片的归属问题发生了纠纷。尽管此事在当地消协的调解下,照相馆将这些底片免费交还给了顾客,但是,由于小小底片涉及各方的著作权、所有权、肖像权等诸多权利,照相馆方面仍然对“被迫”放弃的某些权利耿耿于怀。 据悉,围绕底片二次收费问题而产生的纠纷,几乎每个影楼都遭遇过,这成了摄影行业最普遍、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日前,省工商局、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杭州市摄影行业协会和杭州主要影楼的代表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座谈会。这次座谈会,为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找到了一条路径。
纠纷多起于约定之外的底片归属 根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22条的规定:“……摄影业经营者按照约定提供服务后,应当将全部照片、底片(包括数码相机的数据资料)交付消费者,不得自行保留,不得因此收取费用。”然而,对于该规定中的“全部底片”该如何界定,影楼和消费者却有着不同的理解。 杭州摄影行业协会会长沈招云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影楼和消费者就底片问题产生的纠纷有两种。一种是在约定范围内的。以“拍50选30”为例,影楼总共拍摄50张底片,将其中30张底片印成照片交给消费者,那剩余20张底片该怎么办?不过,按照前文所述的规定,这类纠纷的处理并不存在争议,影楼应该将所有底片免费交付给消费者。 “影楼和顾客的纠纷主要还是在约定之外的底片上。”沈会长说。通常,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出于对造型、用光等等质量问题的综合考虑,会在约定数量的基础上多拍十几张甚至几十张。而围绕这部分底片该归谁、消费者是否需要付费等产生的纠纷,几乎每家影楼都碰到过。 事实上,这也是此类纠纷层出不穷的关键所在。
座谈会上观点碰撞激烈 11月27日,省工商局、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杭州市摄影行业协会和杭州主要影楼的代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为了彻底解决底片争议进行沟通和探讨。而这次座谈会,也不可避免地成了影楼代表和消费者代表观点激烈碰撞的场所。 影楼代表对过去处理此类纠纷的方法多有抱怨。他们提出:如果“按照约定”拍摄的底片是50张,而照相馆实际拍摄的是80张,那么这没有约定的30张底片并不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也都得无偿送给顾客的做法值得商榷。 省消保委副秘书长叶元春则对多余底片额外收费的做法表示反对。她说,即便影楼有自己的成本考虑,也应当事先和顾客约定,即预先告知拍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多余底片问题。现在,既然没有预先约定,而地方性法规又对此作了明确规定,那就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她坚持认为,在影楼和顾客没有事先约定的情况下,即使影楼最终实际拍摄数大大超出约定的张数,多余的底片或数据资料都应无偿归消费者所有。
标准示范合同明年在杭州启用 当天,有关各方经数小时座谈,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一,统一认识,未经合同约定的所有底片和数据资料也归消费者所有,影楼不得另行收费;其二,由行业协会牵头,出台合同示范文本,尽可能将有关条款细化,事先明确约定。 杭州市摄影行业协会表示,将参照房地产交易示范合同的做法,由协会牵头,请相关职能部门把关,出台摄影消费示范合同,供各影楼参考使用。协会会长沈招云介绍,在该示范合同中,多拍部分底片是否收费、刻录光盘每张费用多少、制成相册费用多少等事宜,都将有明显的提示,要求影楼事先与消费者协商确定,而消费者的特殊要求也可在合同中注明。 据悉,这样的合同示范文本将于明年在杭州启用。而本月,全国的摄影龙头企业也将聚首商讨底片二次收费问题。看来,争议了十几年的底片二次收费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