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自编顺口溜宣讲十七大精神在他们的心里种进阳光本报记者 汪嘉林 通讯员 成佩红 胡亮
“十七大精神说得好,关心我们到白发老。小病可以自防疗,大病治疗有了保……”在安吉云鸿社区很多居民都知道这首顺口溜,有人还给顺口溜谱了曲。这一切,可让社区里的李茂德老人高兴坏了。原来,他就是这段顺口溜的原创作者。
顺口溜 说出心里话
今年76岁的李茂德,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转业到了地方,亲身经历了共和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国家越来越富强,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他的心中总是怀着一份对党的感激之情。退休以后,看电视、看报纸关心国家大事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同龄的老人们非常喜欢找老李聊天,大家觉得和他聊天总能获得很多新知识。 时间长了就有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建议:“嘿,老李,你总是那么与时俱进,我们看呐,把你的话整理整理说不定还能出本书呢。”这番话还真说到了李茂德的心坎上。想是这么想,可又担心这么长篇大论地写出来会不会有人看?忽然有一天,李茂德看到电视上播出诗歌朗诵节目,这给他很大的启发:“是啊,写写诗歌倒是不错,不但言简意赅而且还朗朗上口。大伙儿肯定喜欢。即使自己能力不行,写不出像样的诗歌,写个顺口溜什么的也行啊!”有了想法,这灵感也来了,李茂德打算将自己的一生作为素材来写一写。一提笔作品还真出来了:“政治上平凡到老……” 李茂德牛刀小试就得到了大伙儿的认可,儿女们说他是宝刀未老,街坊邻居对他写的顺口溜更是赞不绝口,让老李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一挥而就的顺口溜居然还上了老年大学的课堂。这在给李茂德极大信心的同时也让他下定决心要将这顺口溜一直写下去。 在这之后的几年中,李茂德又写了一系列的顺口溜,内容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乡的新变化到百姓生活的改善;从社区里的好人好事到国家的大步发展……“每一首顺口溜都是我真挚感情的流露。写得多了,关注的东西也就更多了。”李茂德告诉记者,他经历过旧社会和新社会两个时代,所以在创作的时候常常喜欢新旧对比。
让大家都来关心国家大事
“这几年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谓是突飞猛进。就拿我的3个儿子来说吧,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李茂德说,可能大家太关注自己的物质生活了,对社会上很多事情都变得充耳不闻了,这让李茂德有点担忧。他觉得要不是党的政策好,老百姓也不可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今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隆重召开,早晨8点刚过,李茂德便早早地守在了电视机前,这可是他关心了好久的一件大事啊,这开幕式绝对不能错过。在认真聆听了胡总书记的报告后李茂德觉得特别振奋,他要将自己对十七大精神的感受写出来让大家都来读读。 李茂德特意买来了《人民日报》,细细研读。他说,十七大的召开可是一件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字字句句都要理解正确才能进行宣传啊。 一个星期后,李茂德终于写出了60余句顺口溜。可李茂德并不满意,他觉得这顺口溜是要给社区里的居民看的,除了要通俗易懂之外,还不能太长,否则别人都记不住啊。经过数次修改之后,60余句的顺口溜终于浓缩成了10余句。“这朗朗上口的语调让人一听就明白:‘十七大精神说得好,关心我们到白发老。小病可以自防疗,大病治疗有了保……’”李茂德说,修改到自己满意之后,他第一时间把这首顺口溜送到了云鸿社区办公室,社区干部也非常重视,马上组织了宣传工作。
顺口溜要一直写下去
“老李一直都热心于社区里的公益事业,这‘十七大顺口溜’可以说是填补了社区里的一项空白。”云鸿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老李写的顺口溜用百姓最熟悉的语言简意赅地阐释了一个普通百姓对十七大的理解。社区拿到这首顺口溜之后立刻通过黑板报、橱窗展示等方式进行了宣传,效果还真是不错,没几天功夫,顺口溜便在社区里流传开了。 王建华是云鸿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他告诉记者,他每天早晨散步必定要到社区办公室门前的橱窗去看看,那天一看到这首顺口溜便觉得眼前一亮,尽管年纪大了,但这些词儿一下子都记住了。 “这首顺口溜可不光光吸引了老年人的眼球,年轻人也都十分喜爱哩。”李茂德说,记得顺口溜贴出去没几日,好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挤在橱窗前看,还有的在大声朗读。云鸿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社区的几个年轻人还将这首顺口溜编了曲,哼着唱呢。“这不仅说明我们老李写得好,也说明党的政策暖人心啊。” 自己的作品受到如此欢迎让李茂德感到十分欣慰,他说,尽管自己年纪大了,但只要提得动笔就要一直写下去,要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都融入到这顺口溜中,让大家都来读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