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7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交通警察眼里的《交通警察》
本报记者 陈卓

  对大多数人来说,交通警察并不陌生,几乎天天见面;但要从荧屏上认识他们,倒是件不寻常的事情。日前,央视一套黄金档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交通警察》,让观众再一次走近、了解他们。然而,作为行内人——现实中的交通警察,他们又是怎样看待这部反映他们自己的电视剧?11月6日,记者采访了数位交警,聆听了他们的心里话。

  原生态的剧情引起共鸣
  《交通警察》导演雷献禾曾坦言为何找交通警察当主角。“我一直有一个愿望,想把电视剧中久违的生活找回来,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交通警察是和群众接触最广泛的职业,他们每天都在行走并和正在行走的车辆打交道,能让我们以最朴实的镜头语言和最大的流动性来表现其生活状态。”
  安吉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金扬武说,之前从来没有一部影视剧是专门刻画交通警察的,看了片子,特别有亲切感。
  绍兴高速交警一大队民警吴亮辉轮到休息的日子,看了好几集《交通警察》,挺有感触。“我们高速交警的工作和电视剧里打造的交警虽有区别,但也有很多共同点。”
  吴亮辉认为交警是和群众打交道最多的警种,所以如何处理好警民关系是一门学问,有不小的难度。“比如遇到罚款的问题,驾驶员肯定会有情绪。这在片子里也有很生动的反映。这样的角色把握难度大,演员演得很到位。”
  “有点遗憾的是,电视剧里没有讲到高速交警,将来希望也有反映我们工作生活的作品。” 吴亮辉说。

  创作人员体验生活还原生活
  “电视剧里的交警部门注重宣传,专门开设了‘老洪说交通’的节目,这和现实情况很像,我们也很注重宣传,因为交通宣传可以预防事故,提高交通人的交通意识。” 金扬武说。
  编剧郭中束在创作电视剧《交通警察》之初,仅体验生活就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他去了上海、南京、北京等国内的大中城市,深入走访了二三十位交警。在南京,他采访了《老赵说交通》的老赵,这就是电视剧中老洪的原型;在上海,他观摩了城市交通管理;在北京,他参观了交通的硬件设施;在长春、吉林两市,他从上到下广泛接触交警,由一开始的陌生到熟悉,最终发现他们身上的闪亮之处。在采访中,他从支队领导的口述中结识了剧中陈玉米的原型,那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岗龄的老交警。领导介绍,由于日晒,当时这位交警的警服已经由绿色变成红色,并且最终由于长年汽车尾气的污染,而患上了矽肺病。这些事例触动了郭中束的内心。
  “我特别敬佩片子里塑造的老交警陈玉米!他为人非常正直,像这样一位交通管理角色应该得到大家的承认和尊重。”吴亮辉说,很多交警的身边都有这样的“老民警”,勤勤恳恳在一线执勤站岗那么多年,毫无怨言,虽然未必职务很高,却实实在在地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和威望。“当看到他被存心报复的驾驶员戏弄嘲笑时,我感到非常愤慨。”
  其实,剧中交警支队队长张立伟、事故科科长刘文礼、女子中队形象岗、支队长热线等元素都是有生活原型的。
  但也有不同意见。
  杭州滨江交警大队直属中队辅导员黄剑认为,电视剧虽然整体刻画不错,但不少细节上还是有点让人失望。
  “比如安全带的问题,片子里面的人几乎都不系安全带。如果电视剧本身有意培养观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不仅应该从主人公做起,而且还可以安排一些特定的镜头强调一下系安全带的重要性。”
  黄剑认为,电视剧中支队长张立伟的个人形象刻画得过多过高。如高考那段故事,路堵了,其他民警都束手无策,而支队长一番调度后路就通了,这有点不太真实。

  换位思考促人思考
  “其他人看这本电视剧可能觉得蛮新鲜的,但我们交警每天身处其中,看时可能是另一种滋味。”遇到出租车司机骂交警的场景,黄剑说在现实中很多交警都遇到过。“先是求情套近乎,但面对交警秉公执法罚款后,有的就开始破口大骂,甚至还有暗地里想办法整交警的。”不过他说,交警要做到换位思考,才能理智地处理各种问题。
  让吴亮辉很感动的是支队长张立伟亲自带头体验出租车司机的生活。张立伟体会到了出租车司机的很多难处,经调查研究,取消了对出租车的种种限制,并且号召每个交警都去当一天出租车司机。
  “作为交通管理者,他换位思考,看看被管理的对象,他们需要什么。”
  吴亮辉说,结合自身的工作,比如在高速上比较突出的疲劳驾驶、超载问题等,他们也会尽量换位思考,多和对方沟通交流,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也有人指出,交警去当一日出租车司机出发点固然好,但出租车司机是要考资格证的,不是说当了交警就可以当出租车司机。讲规矩的人首先要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