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举世闻名,现珍藏于法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卢浮宫内,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被称为卢浮宫的“第一夫人”。 1911年8月21日晚,在卢浮宫“居住”了近四百年的《蒙娜·丽莎》被一个职业窃贼盗走了。“《蒙娜·丽莎》被盗了!”这起事件震惊了整个法国,法国警方紧急行动,立即封锁全部边界,检查所有出入境人员的物品,企图阻止这幅画被转移出境。 不久,法国警方发现一个名叫佩鲁吉亚的人具有重大嫌疑。此人长期游荡于欧洲大陆,
1908年曾被巴黎警察局处理过。警方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案发前几天,佩鲁吉亚正在巴黎,案发后却神秘地消失了。但是,佩鲁吉亚虽有嫌疑,警方却一时无法寻到他作案的证据。 当时,如果这个案件发生在英国或德国可能就简单多了。因为,佩鲁吉亚在作案时虽然神不知鬼不觉地躲过了戒备森严的保安系统,但却在画框上留下了指纹,被警方发现并完整地提取。 此时,指纹技术刚刚从中国传到西方,法国公众包括绝大多数警察和罪犯都不了解指纹技术。而在英国伦敦、德国柏林的警察局己先行一步,吸取了古老中国的手指上的科学,于1910年就开始建立犯罪人员指纹档案库。因此,如果用指纹比对佩鲁吉亚的指纹,即可轻易认定其是作案者,找到失窃的《蒙娜·丽莎》。 可是,此时的法国却办不到,巴黎警方只有佩鲁吉亚的人体测量资料。因为,科学的指纹鉴定在法国还未被完全接受,法国人体测量学权威、高级警官伯蒂朗在此之前依照体质人类学的理论,发明了用于个人识别的人体测量法,被冠以“伯蒂朗式罪犯人体测量法”,自1885年起陆续在欧洲和美国警界推广使用。但是,“人体测量法”的致命弱点是不能做到个别的唯一性。然而,固执的伯蒂朗为了捍卫自己的理论,再三阻止指纹学在法国的应用,这使得《蒙娜·丽莎》被盗案在侦破中,警方无法利用现场指纹对犯罪嫌疑人做出认定。 其实,在法国的侦破史上,利用指纹成功破案的第一人便是伯蒂朗本人。伯蒂朗利用指纹学成功侦破了“巴黎福布尔–圣奥诺雷大街牙医诊所谋杀案”。当时,这起案例在法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报纸铺天盖地地予以报道,并称赞指纹是“唯一不会弄错也不会说谎的揭发者”。 在激烈的学术对抗中,《蒙娜·丽莎》一案最终在欧洲同行的协助下成功告破,佩鲁吉亚最终交代了藏画地点。1913年1月26日,警方在法国边境小镇第莫特一农民家中床底下的麻袋中,小心翼翼地地将《蒙娜·丽莎》取出,这幅世界珍品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之后,巴黎警察总监科龙利用该案的重大影响,趁势宣布法国必须要以科学的指纹鉴定法来取代人体测量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