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中国婚姻第一写手说婚恋
王珍/文 夏之明/摄

  10月19日,一个满城都是桂花香的日子里,著名电视剧编剧、被誉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的王海鸰来到西子湖畔,和浙江省的一些女公务员们对面而坐,为浙江省直机关工会女职委主办的《美丽堂》讲了第一堂课——生活状态与心态。
  娇小、娴静的王海鸰,白净的脸上没有半点脂粉或是别的装饰。她语速平和、从容,言辞大度、幽默。听她讲话,仿佛能够听到小溪潺潺流过的声音。

  她说:一个月,是她婚姻的全部历程
  作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王海鸰自己的情感和婚姻经历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完美、顺利。
  那年,16岁就当了小兵的王海鸰直到30多岁才恍然大悟:自己应该恋爱、结婚了。她不无幽默地说:“我记得那时,自己也是到处吆喝,亲戚朋友也都出手援助,给我介绍,最高纪录一周见了5个。”
  快速寻寻觅觅之间,居然就找到了他。“我们之间算是门当户对,他个人的条件也非常好,而我当时已经30多岁了,所以一开始对能找到这么好的对象感到非常庆幸。”王海鸰后来反思这桩短暂的“错婚”时说,自己当年那么快就结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她太在乎外界的评价了,好像这个婚是结给别人看的。
  一结婚,她就发现了两人之间对生活的观念和价值观差距非常大,他在乎的,她不在乎。而且根本没办法沟通。快速结婚的王海鸰又快速离婚了。
  王海鸰一直认为当年自己对离婚那么坚决,是她这辈子做出的最明智决定之一。但她坦言,相对于那些完美的婚姻而言,离婚终究是一种失败。不管因为什么而离婚都会有一段肝肠寸断的心碎日子,这一点她和任何一个女人一样。何况那时她已怀了孩子,所以那一段日子她过得比较艰难。
  尽管王海鸰说得相当平静,但还是令女听众们嘘唏不已,有人忍不住充满同情地问:“这么坎坷的婚姻,你这一辈子就没过过好日子啊?”
  可王海鸰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人们对于‘过好日子’有一种思维定势,似乎只有在公认合适的模式下才是幸福生活的范本。其实,生活可以有多种选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就像我不知道美满婚姻中的女人有多幸福一样,但我可以肯定我比那些在不幸的家庭中硬撑着的女人要幸福得多。我一个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生活,很自由。我甚至不用去跟别人商量今晚吃萝卜还是吃白菜。我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啊。我这样说不是给自己硬撑门面或者说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如果有好的男人我也是想嫁的,只是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我知道在我这个年龄,好男人都是有主的(笑)。女人是绝不会允许优秀的男人没人管的。就是说,你现在想找一个没人管的优秀男人,上哪儿找去啊?我得正视现实啊!”
   
  她说:二十年,育子之路也是自己精彩的人生之路
  在王海鸰近20年的单身生活中,主角只有一个——儿子。所以,在王海鸰谈心一样地说婚恋的时光,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儿子:“我生活的全部重心都在儿子身上,20年以来一直都是。”王海鸰甚至用“迷恋”一词来形容儿子在她生命中的重要性,“我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儿子慢慢长大。”
  说起儿子,王海鸰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小伙子一米八的身高,长得挺帅。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于中等偏上,酷爱钢琴。曾经在老师的反对声中,一个人组织了六个学校的歌咏大赛。也许我对儿子的评价不会很客观,因为在母亲的眼中,儿子总是最优秀的。老师对他的评价是“敢作敢为、直率、阳光、有能力”。
  王海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育子经验说出来和姐妹们分享,她说,作为母亲,特别是单亲妈妈,事事都得为孩子着想,不能让孩子去分担离异的痛楚,不能做怨妇把孩子当作倾诉的对象,特别是不能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她的具体做法是,每到儿童节和儿子的生日时,都会提醒前夫,给孩子寄点零花钱或者是小礼物什么的,提醒孩子他并没有失去父爱,让孩子尽可能去感受父亲能给予的安全感和骄傲。
  最初,王海鸰只有200元的月薪,付了80元的保姆费后,百余元钱就是三个人的吃喝和全部的家用钱。那时很艰难,“女人在困境中一定要有个好的心态,我从不去和别人比较,甚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听不看不多想,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走过来了。”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王朔找她合作写《爱你没商量》电视剧本,他俩平分了剧本的5000元定金。当时2500元对她来说就是一笔巨款了。那一天,她带儿子去买衣服、吃烤鸭,还给自己买了一管口红,算是多年清贫后奢侈了一回。
  王海鸰和所有的家长一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碰到了种种问题。比如,青春期的儿子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初恋,她眼看着儿子谈了三次恋爱。她很理性地以孩子的心情去体谅儿子,和许多谈虎色变的家长不同的是,她认为“没有初恋的青春期是残缺的”,所以,她没有简单地跟儿子讲大道理。她懂得,跟孩子对着干会让孩子叛逆,导致亲子关系崩溃。在儿子因为谈第三个女朋友,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落到最后一名时,王海鸰开导他:男人的立身之本是事业,你没有事业,别指望哪个女孩儿会跟你。反正初恋的滋味你也尝过了。儿子有一天自己想明白了,说:“妈,我现在修炼成柳下惠了(笑)。”
  后来,她又亲眼看着儿子很绝情地拒绝了一个追他的女孩子。看着女孩很伤心地离去,王海鸰都有点于心不忍,她说:“当一个女孩子说不爱你时,也许是因为骄傲和矜持;而当一个男人说不爱的时候就是真的不爱了,女人千万不要试着去挽回,这样还能给自己留下最后一点点尊严。这是我从儿子那儿学会的。”在王海鸰看来,儿子的情感经历肯定比她更丰富。
  王海鸰说,社会上对单亲孩子有种不公平的评价,一旦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就归咎于单亲,其实,问题孩子并不只有单亲家庭才会出现。“就我而言,觉得单亲母亲教育孩子也有一定优势,当然,我不知道,要是我没有离婚,儿子是不是还能更好。但我觉得我能够毫无阻力地实施我的亲子教育方式,这样要比两个有分歧的家长对孩子成长更有利。”
   
  她说:婚姻题材是一口井,我会挖到底
  王海鸰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经历很短,但却写出那么多打动许多读者和观众的婚恋小说、剧本,这是因为她并没有把那次短暂的婚史仅仅当作是心头之痛,也没有把自己放在受伤者的位置一味地怨天尤人。她一直在对婚姻进行理性、客观、冷峻的审视和大度、立体、多层面的反思。所以她的作品中很少有偏激、冲动、狭隘、泄私愤的痕迹。因此,才得到读者和观众的青睐和共鸣。
  在谈到1999年引起轰动的《牵手》时,王海鸰透露的一个细节特别让人感动:其实,《牵手》早在1994年就已经写好了,但由于剧本涉及第三者问题就一直没有通过,也没办法拍。“当时要求我修改剧本,要把剧本中的第三者改成一个坏人,但是我没有妥协,因为这就违背了写剧本的初衷了,我从来不写坏人,而且第三者并不都是坏人,也不符合生活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所以这个剧本直到1999年拍成电视剧,比较坎坷。”看得出来,个人的婚姻和情感的磨难并没有改变她大度、纯真、豁达的好心态。
  王海鸰认为:婚姻破裂的根本并不是那些能够一眼看透的外因造成的,更多时候是因为男女的性别和社会角色的差异。按照“郎才女貌”的传统心理,人到中年,男人成就斐然,优势越来越明显,女人因为青春不再而失去天然的吸引力。当双方距离彼此的要求越来越远时,婚姻双方的平衡几乎不可避免地会被打破。
  因此,在《中国式离婚》中她没有让第三者进入这个故事,也没有把婚姻失败责任推给男人,却归咎于女人。她说,她打破一些人的侥幸心理:没有第三者的婚姻一样会很脆弱。《中国式离婚》的夫妻状态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女人希望夫贵妻荣,并为此殚精竭虑地推动丈夫升迁、发展,可是一旦夫贵之后,她却开始惶恐不安,于是不停地折磨自己和丈夫。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女人对自我的忽视是造成婚变的重要原因。《新结婚时代》其实表达了王海鸰对婚姻的态度,她认为婚姻是平衡的结果,城里人与农村人是否合适也是平衡的结果。关键是双方能否一起承受婚后的种种结果和困难。她说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宽容很重要。另外,她忠告女性:千万不要让丈夫在自己和家人间做选择。
  王海鸰说,以前写的《牵手》、《中国式离婚》和《新结婚时代》等,写的都是别人的故事,而即将播出的电视剧《大校的女儿》中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她称这一部是精心之作,每天在电脑前写一两千字,一点点回忆,一丝丝触动。能够写自己的就尽可能是自己,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的真实。但因为要涉及其他的人和事,有的地方只能虚构。所以,这只能是小说,而不是一部自传。
  王海鸰说,自己虽然只有一个月的婚姻生活,但婚恋是一个永远都写不完的大题目,今后她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婚姻家庭这一领域的题材。她要把一口“井”挖到底。

  王海鸰小传
  著名作家、编剧。1952年12月生于山东。16岁当兵至济南军区某部海岛,做过通讯兵、卫生兵、业余宣传队队员。1983年调至总政话剧团任编剧。主要作品有小说《星期天的寻觅》《牵手》《大校的女儿》《不嫁则已》《中国式离婚》等;电影《小岛》《走过严冬》;电视剧《爱你没商量》《牵手》《不嫁则已》《大校的女儿》《中国式离婚》等;话剧《洗礼》《冲出强气流》等。电影、电视剧、话剧曾获国家级多种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