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6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副刊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淮南“万人坑”纪念馆在哭泣
李光明

  今年的“九·一八”是国耻日七十五周年。在全国各地都不失时机开展各种纪念活动之时,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载着侵华日军疯狂掠夺我国煤炭资源、残酷奴役矿工、杀害我国人民历史铁证的安徽淮南“万人坑”,却遭遇到了令人心酸的冷漠:9月18日前后,这里鲜有人们来瞻仰纪念,“万人坑”里摆放死难者尸骨的坑馆杂草丛生,尸骨只能与烟头、废纸、矿泉水瓶等相伴,发生霉变无人问津。
  
  展厅破败令人心酸
  近日,一位9月18日那天去“万人坑”祭奠死难同胞亡灵的陈先生给笔者写来一封信,描述了他那天所见的情景。他说,“在这一天,这样一个本该肃穆的场合,却让我们感觉到无比的寒心和失望”。
  他在信中向笔者描述到:纪念馆的围墙尚未完工,荒草横生,展厅的大门紧锁。而此时是上午11点。
  接到来信后,笔者随即赶赴淮南“万人坑”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果不其然,一切正如这位陈先生来信所言,破败景象令人不胜悲凉。
  进入展馆,迎面而来的是满目的灰尘,陈列着一些当年矿工所使用物品的展柜玻璃上落满灰尘。里面的展品介绍字迹模糊不清。一个陈列矿工骸骨的展柜上玻璃已经破碎,里面的骸骨霉变得吓人,让人心酸。一个展室的门已经坏了,展室中陈列的受难矿工泥塑,有很多已经断裂。
  尸骨展坑里累累的尸骨中,居然有人丢下烟头、汽水瓶盖、废纸等杂物,还可以看见尸骨间长出的杂草。这本应该密封的展室大门敞开着,里面布满脚印。询问工作人员为何不清理和打扫,工作人员竟说“你们认为不干净可以动手打扫啊?!”此间种种情景,使人不忍目睹,不堪目睹。
  一位参观过淮南“万人坑”的朱小姐对笔者说,作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景象确实太凄凉了。这与相同性质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着天壤之别。

  地方并不是不重视
  那么,淮南“万人坑”为何是这种境况呢?
  答案却不是地方不重视。为了更好地发挥淮南“万人坑”的教育作用,去年4月,淮南市曾决定投资1000万元,对淮南大通“万人坑”进行修缮,计划在当年9月部分展馆对外开放,全面修缮一年时间完成。今年9月18日,很多瞻仰者都是按这个时间表赶来瞻仰的,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
  淮南大通“万人坑”纪念馆馆长余守利说,由于资金问题,展馆设施和维护难以得到保障。对于1000万元修缮资金是否到位,余馆长解释说“他们没有账户,钱都在文化局”。
  淮南市文化局的曹怀山说,先期淮南矿业集团的400万资金已经到位,主要用于大坑建设和环境改善等。市里的600万资金确实还未到位,不过是因为“这400万还没用完”。

  会议室与展厅形成鲜明对比
  一边是破败的展厅急需资金修缮,一边是用来专修的款项竟然还用不完。笔者不解其中奥妙。该馆的工作人员对此也提出了质疑:多年来,淮南市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断就“万人坑”修缮工作递交过提案,面对“万人坑”如此境况,这样的借口能站得住脚吗?有工作人员向笔者透露,与展厅的景象不同的是,展馆用修缮资金修建的会议室等与修缮无关的场所却相当豪华。人们不能不怀疑这么多钱到底用到哪里去了?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因钱没到位,此次政府发起的维修只能“节衣缩食”,没有完全执行当初的修缮计划,只是修了一条从淮南市里到“万人坑”的马路,展厅内简单修缮了三条坑道。为钱所困,因“节约”带来的偷工减料随处可见。笔者采访中,一位工作人员指着“万人坑”中已经掉下来的灯管直言不讳地说:用来固定的螺栓显然是劣质产品。
  然而,笔者在“万人坑”纪念馆看到距展厅不远的会议室十分漂亮,失修的展厅和高档的会议室形成鲜明对比。此时,笔者仿佛听到数万死难者的悲鸣。
  (李光明)
  
  相关链接:
  淮南“万人坑”纪念馆

  1938年夏天,日军占领了安徽淮南大通矿区,疯狂掠夺煤炭资源,众多的劳工和抗日志士惨死在日军手中。据统计,从1941年初至1944年6月,被日军采用各种手段招收到大通煤矿的劳工多达70371名,其中被迫害致死者高达17000多名。1942年秋到1943年春,共有13000多名伤病劳工,被日军扔进了三个事先挖好的“万人坑”中,化为堆堆白骨。
  1968年,“万人坑”被重新掘开并建立了纪念馆,成为闻名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