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3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法苑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穿越百年的问候
本报记者 陈卓

  再过几天,“哥德堡Ⅲ”号就将到达上海,而在不久后的11月,这艘美丽而神秘的仿古船,将拜访我省的舟山。
  据了解,当初大连、青岛、舟山、泉州、澳门等近10座国内沿海城市,曾先后向这艘具有瑞中贸易文化交流标签意义的木船发出停泊邀请。由于日程太紧,“哥德堡Ⅲ”号后来只接受了舟山的邀请。11月2日起,当地市民和游客将有机会参观这艘世人瞩目的仿古帆船。今天,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它的传奇,遥望一下它将带来的新的传奇。

  260年后的一次“返航”
  1745年9月12日,瑞典商船“哥德堡号”满载着来自中国的大量茶叶、瓷器等商品,经过整整30个月的航行,驶回自己的家乡——哥德堡。不幸的是,企盼以久的归家之旅却在转瞬间化为悲剧——“哥德堡号”在港口附近触礁沉没了。
  1796年,“哥德堡Ⅱ”号在南非遇险倾覆。
  时过境迁,1984年,潜水员深入到海底,发现了当年造成“哥德堡号”沉没的“杀手”——这片水域附近潜伏着著名的汉那巴丹礁石,离港口岸边只有900米远。从此,一系列的海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开始。这一切不仅勾起了人们的无限回忆与遐思,也引发了一个近似疯狂的梦想:再造一艘同样的古帆船,再次远航中国。
  为了这个梦想,2000年,瑞典特拉诺瓦船厂全手工建造了仿古帆船“哥德堡Ⅲ”号。累计超过100万人不断前来关注着这艘18世纪帆船的建造情况。这艘船的出现也引起了我国的极大兴趣。2004年4月,我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访问了特拉诺瓦船厂。同年9月,吴仪副总理也访问了该船厂。

  “绿眉毛”约会“哥德堡”
  “哥德堡Ⅲ”号远航行动,国际文化交流意义非常,到每一个城市,都能为当地弘扬海洋文化锦上添花。据了解,舟山普陀区委宣传部长奚跃武在一次偶然机会从南方一张报纸上读到“哥德堡Ⅲ”号将抵广州的消息,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当即就委托舟山“绿眉毛”船队的队长打听对方的联系方式。几经周折,他们终于找到了“哥德堡Ⅲ”号驻上海的联系人。
  舟山丰富的海洋文化一下子就打动了对方。提起舟山“绿眉毛”,瑞典方面连竖大拇指。
  两年前,一艘仿古帆船离开舟山,开始远航。她的名字叫“绿眉毛·朱家尖”号。由于该船头鱼眼上方有一条绿色船眉,故称“绿眉毛”。据了解,“绿眉毛”是古代浙江海上运输和捕鱼的主要船只。建造这艘我国目前最大的仿古船,不仅是为深入挖掘舟山海洋文化,打好海岛品牌,而且要向世界展示舟山优秀的传统文化。
  她的诞生也是源自一个古老的故事,寄予一种美好的希望——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绿眉毛”号帆船沿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访问亚非各国。
  2004年6月2日下午4时40分,5天300多海里航行后,“绿眉毛”号稳稳靠上南京国际游艇码头,顺利抵达了“扬帆中华环球航行——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的第一站——南京。
  当了解到舟山船舶修造业的快速发展程度时,瑞典人痛快答应了停泊舟山的要求。

  古帆船与民俗共舞
  在经过9个月的航行,瑞典“哥德堡Ⅲ”号在到达中国广州时,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说:“‘哥德堡’号是一个刺激想象力的象征,它象征着中瑞两国的友好,象征着260多年的经贸往来,更象征着更加充满想象的未来。”
  舟山之行,同样寄予了很多人的希望和遐想。
  据了解,已于7月10日开幕的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将在最后3天迎来“哥德堡Ⅲ”号,为民俗大会增光添彩。在沈家门渔港停泊的3天时间里,“哥德堡Ⅲ”号将以每小时500人的流量接受市民上船参观。船员们也将和舟山人民一起欢度国际民间民俗大会。这艘18世纪最大最美丽的三桅帆船的到来,将让舟山人在家门口就可以领略多个国家的航海文化。
  目前,普陀区已做好了接待“哥德堡Ⅲ”号的准备,泊位整修、航道疏浚等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据介绍,“哥德堡Ⅲ”号停泊沈家门渔港3天后,将进入舟山人免费提供的船坞里进行重新油漆、检修,下一站将驶往香港。

  和平对话的新方式
  这艘神奇的帆船,在经过260年后,按照原样被重新打造,并再次开启中国之旅。途经瑞典、西班牙、巴西、南非、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往返37000海里。此举不仅使北欧国家备感振奋,同时也被世界各国看做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全新表现,是世界和平的象征,是不同民族间对话、不同民族间交流的新颖方式。
      据了解,这艘仿古帆船,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装备齐全的木制帆船,同时,还达到了国际航海船只的安全要求。这一工程是传统造船工艺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继承了18世纪的高超手工工艺。在水面以上,“哥德堡Ⅲ”号是一艘古代帆船,但在最底层的船舱里,“深藏”着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高科技的仪器,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任务”,最终成功完成了。

  链接: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舟山置县,归属明州。自此时起,舟山海上贸易日趋繁荣,历史上曾同度兴起成为外贸的重要商埠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16世纪中叶,葡萄牙等欧洲殖民主义势力东侵、我国对美洲的海外贸易、以及日本对中国的朝贡贸易,都使舟山当时的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现今普陀区六横镇的双屿港成为亚、非、欧诸国商人云集的繁华商港,长住外商3000余人,成为“自由港”。康熙年间,清政府解除海禁,舟山重新开放为外贸口岸,设立负责对外商务海关事务的“红毛馆”,可“增税银万两”,“西欧商船,鹜趋定海”,再次带动了岛上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