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完善死刑案件的二审程序,给死刑犯多一次“说话”的机会,7月1日起,全国各高级人民法院开始对所有死刑二审案件实行开庭审理。
但对绝大多数的死刑犯来说,看守所无疑是他们生命的终结点。在此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后,这些人带着迟来的忏悔上了刑场。日前,笔者获准进入戒备森严的温州市看守所,从几位管教民警沉重的叙述中了解到,这个特殊群体临刑前的种种表现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惧怕和后悔。
最后时刻“脑散了” “哐当!”一道沉闷的金属撞击声,打破了温州市看守所监室的寂静。随着大门的缓缓推开,几乎每个“号子”里的人都伸长了脖子。 中午1点多钟,正值看守所规定的在押犯午休时间,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来开门,大多意味着一个死刑犯将要被押赴刑场,以一种并不光彩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回忆起最近一次送死刑犯“上路”的情形,潘警官又是一番感慨。从2000年初独立看管重案犯以来,他每次带出一名死刑犯,几乎都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
“李某某,你出来一下!”潘警官威严地扫过一双双紧张的眼睛,最后盯住一个20多岁的死刑犯。
尽管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但突然听到民警喊自己的名字,李某某的脸色还是“刷”地刹那间变白了。他慢慢起身,拖着脚镣向门口移动,脸上掠过一丝怪异的神情。
这是一个流窜抢劫杀人团伙的主犯,身上背了好几桩命案。案发后,他妻子伤心地回了娘家,女儿寄养在他哥哥家里。
“你还有什么事情需要交待吗?遗书写了没有?”潘警官在值班室里帮他打开脚镣。在等待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来人验明正身、办理交接手续的短短半个小时里,潘警官与他做了最后一次交谈。
“潘警官,谢谢你这段时间对我的照顾。”沉默了片刻,李某某才突然想起有件事情要交待,“我有一个笔记本想托你交给我哥哥。”对于死刑犯的这些要求,管教民警总会想方设法予以满足。 “那你哥哥的电话号码是什么?”一脸凝重的潘警官轻轻地问道。谁知这名死刑犯讲话开始颠三倒四起来,无论如何也想不起亲哥哥的手机号码,只是语无伦次地重复着几个阿拉伯数字,然后就低头一根接一根地抽着潘警官特地为他买的“牡丹”牌香烟,谈话根本无法继续下去。
“我后来才发现,他哥哥的手机号码其实就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潘警官深有感触地说,“这些罪恶累累的死刑犯,在作案时往往杀人不眨眼,可一旦到了这个份上,脑子就懵了,也就是温州人讲的‘脑散了’。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大限将至心态各异 “死刑犯刚进看守所时大多显得心灰意冷,不愿与他人讲话,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显示出强烈的求生欲望,而且情绪波动很大。”潘警官告诉笔者,“这些人对自己的死期大都心中有数。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各种各样的心态都有,有的装疯卖傻,有的破罐子破摔,也有的是真心忏悔服罪的。” 出于人性化管理和安全监护的需要,温州市看守所在每个监室里一般只监押一个死刑犯。上诉期间,管教民警不仅在生活上给予他们一些照顾,还会定期找他们谈心,尽量安抚他们的恐惧烦躁情绪,让这些即将踏入地狱的“魔鬼”深刻反省自身的罪恶,安心度过他们最后的日子。
去年下半年,一个曾多次抢劫杀人的死刑犯被枪决后,潘警官在他的遗物中找到了一摞厚达100来页的信纸,里面完整地记录着他如何从家乡来到温州打工,然后发展到去偷去抢、酗酒玩女人,以及多次行凶杀人的犯罪过程,同时详细记录了他在看守所的一年多时间里的心理感受,字里行间充满了自责和悔恨。
“这个死刑犯才20多岁,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有些句子写得也不通顺,但应该说是真实反映了在押期间的一种服罪心态。”这些记录文字在看守所的民警中传阅,大家试图从中找出死刑犯在关押期间的心态变化规律,以利于在今后的管教工作中对症下药。“像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大多数死刑犯在预感死期来临之前,会事先写好遗书,牵挂的对象主要是子女或者父母,写信给妻子的却不多。”
从一审判处死刑到押赴刑场执行,死刑犯在看守所一般只有一年左右的关押时间。“一个监室其实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关押的人形形色色,要管理好难度相当大。”一位姓王的警官告诉笔者,“尤其是一些抱着死猪不怕开水烫心理的死刑犯,我们既要打击他们在监室里称王称霸的气焰,让他们真正服罪,还要从生活和情感上给予人道主义关心和照顾,同时还要设法鼓励他们主动交代出尚未侦破的隐瞒罪行,以利于刑事案件的侦结。双方也是一种斗智斗勇的过程。”
真诚换来最后的救赎 死刑犯虽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重罪,但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日子里,大都显得孤独、无助和绝望。经过管教民警平时点点滴滴的帮助和开导,因为感恩,有些死刑犯会把一些尚不为人知的犯罪事实主动交代出来,以救赎自身的罪恶。 有一个因贩毒而被判处死刑的年轻人,在温州市看守所关押的一年多里,除妹妹来探视过一次外,所有的亲人都对他不闻不问,这使他一度万念俱灰。那段时间,潘警官对他做了大量思想工作,两人逐渐建立了一种朋友式的关系。有一天,这个死刑犯得知父亲去世后,悄悄地告诉潘警官:“我有一件事要告诉你,你会立功的。”
他交代的事实令潘警官大吃一惊。原来,这个死刑犯曾在父亲的棺材里偷偷藏了3公斤毒品。后来,警方根据该线索追查到这批毒品。
“他知道自己快要被处决,而且也知道交代出这3公斤毒品也免不了死罪,但他最后还是说了出来。如果不是出于一种忏悔和感恩的心理,这是不大容易做到的。”潘警官分析道。 已有20多年管教经验的姜警官,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这是一个被当场抓获的抢劫杀人犯,曾经坐过牢,而且说自己已经好几年没回家了。当时我怀疑这人身上肯定还有其他命案,但他一口咬定自己只杀了一个人。”后来,在姜警官的教育开导下,此人竟一口气交代出10起杀人命案。这个血债累累、十恶不赦之徒,究其本质毕竟还是人,在临死之前也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正是由于姜警官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予的人道主义关怀,使他在奔赴“黄泉”之前,彻底交代了自己一生的罪恶。
临终的捐献其行也善 经温州市看守所领导批准,笔者来到了关押死刑犯的重监室。
重监室大门紧闭,一位全副武装的武警威严地站在岗亭里。从一道侧门进去后,笔者发现手机信号突然消失,陪同的一位警官解释,这是一种特别设置的安全措施。 穿过长长的走廊,从每一个监室门上的四方形小孔望进去,这些在押人员的神态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一个戴脚镣的在押犯在管教民警的押送下,从笔者身边缓缓走过,准备前往值班室做谈话笔录。走廊尽头的小路两旁,鲜艳的花朵争相怒放。
“这两天,我还接到了几个死刑犯要捐赠遗体的申请书。”潘警官告诉笔者,别看这些死刑犯在作案时杀人不眨眼,但到了这里经过教育之后,大都会良心发现,临刑之前一般会对管教民警说些感谢道歉之类的话,然后往往会主动要求捐献遗体。有些是真心想救赎生前的罪恶,也有的是想博取人们的同情。据了解,对于死刑犯的这些要求,各地看守所都有一套严格的审批程序,同时还要得到他们家属的书面同意。 从几位管教民警的叙述之中,笔者获悉这些在押死刑犯大多属于杀人越货、草菅人命、罪恶滔天的“魔鬼”,但也有个别是因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而成了故意杀人犯,等明白过来时悔之已晚。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行也善’,到了这个时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对家人造成的伤害。但不管怎样,这样的忏悔来得还是太迟了。”潘警官寥寥数语,发人深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