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4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未来,法律中的“人”会是什么样
从《银翼杀手》、《兽性大发》、《机械公敌》想到
王启梁

  什么是人?或者,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成其为问题,至少在法律上不应成为一个问题。但在将来,这个问题将很可能成为一个让人头痛的事情。让我们从3部电影开始吧。
  影片《银翼杀手》讲述了21世纪初,泰罗公司的超级机器人发展到了“耐克斯”级。它们生理上和普通人类一样,被称为复制人。耐克斯六代在外星殖民地发动了一场血腥的暴动,人类不允许这些复制品拥有做正常人的权利,所以必须毁灭这些生命。于是警察组织了一支特别行动队——刀客,专门追杀偷渡至地球的复制人……
  《兽性大发》讲的是警官学校的学生马文在一次意外车祸中丧生后,意外地被地下科学家搭救,并在他体内移植了动物器官,使他获得重生。舒醒之后,他发现自己体内的兽性蠢蠢欲动,他赤身裸体地在狗窝里睡觉,甚至四肢着地奔跑……最终,马文克服了身体中的兽性,恢复了人性。
  在《机械公敌》里,时光到了公元2035年,一种超能机器人产品NS-5被广泛运用到社会中,美国机器人研究中心的总工程师蓝宁博士被杀,而受到怀疑的包括一名他自己研制的机器人。警探史普纳和专门从事机器人心理研究的科学家苏珊奉命展开调查,他们发觉机器人似乎已经学会了思考,并且解开了控制他们的密码,成为完全独立的“机器类”……
  这3部风格迥然不同的电影,有意思的是都把我们的思考集中到一点——高科技对法律的挑战。在法学领域中,“人”的概念有两种:自然人和拟制人。如果仅从自然人的定义来看,采用的是生物学层面的定义,但如果从联系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刑事责任能力来看,“人”的定义又要考虑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层面的“人”的定义和特征。而科技的发展很可能动摇或即将动摇我们对“人”的认识,动摇整个法律、法学和司法的基础——法律中“人”的概念。
  这些片子显然有夸张、不实和臆测的成分,但都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即未来社会中,“人”究竟是什么?3部电影展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3种“人”:《银翼杀手》中的“复制人”,《兽性大发》中的“动物人”,《机械公敌》中的“机器人”。这些“人”究竟是不是“人”?在法律上,这些“人”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自然人”?“拟制人”?还是“第三种人”?在“人”的种类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法律将如何定义“人”?司法实践中将如何对待“人”?
  法学家必须关心科技的发展动向,认识到高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固有的价值、伦理、法律、司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得不思考,法律在高科技发展中应该和所能占据的位置在哪里?法律该怎样面对未来形形式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