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黄金周来临,如果问随旅行团去旅游最怕什么?一项最新调查显示,79%的人最怕上当受骗。那么,作为消费者该如何进行防范呢?以下几位游客的亲身经历和专业人士的相关建议,或许对您能有所启发。
豪华大巴变成了…… 星级酒店变成了…… 近日,全国假日办的王微女士表示,如今旅行社的欺骗手段可谓“五花八门”,防不胜防,手法也由以前明刀明枪的“抢劫式”,发展成越来越隐蔽的“消费陷阱”,主要集中在旅行社擅自降低服务标准、缩短旅游行程、增加购物时间上。 今年春节期间,刘先生报名参加前往泰国的旅行团。同一家旅行社的报价从2000多元至4000多元不等,刘先生选择了价格为3100元的一档,费用包含签证费、机票费、食宿及景点门票,除此之外,旅行社没有再要求交纳其他费用。让刘先生没有料到的是,到泰国后,对方的“地接社”突然增加自费游项目,游客如不选择就不接待,刘先生只好又交了1350元才了事。 和刘先生的遭遇不同,马先生到海南旅游,发现旅行团的服务项目全部“缩水”。豪华大巴变成了普通客车,星级酒店成了招待所,“八菜一汤”标准虽然没变,但都成了“袖珍”餐。因为合同中只注明酒店标准“相当于”星级,“八菜一汤”又有意回避是几人一桌等等,所以马先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王微女士表示,低价是旅行社招揽客源的重要营销手段。一些旅行社甚至放弃从团费中赚取利润,打出所谓“零团费”或“负团费”的招牌,先把游客骗进旅行团,转而通过推销自费项目、降低服务标准、购物拿回扣等手段获取利润。对于游客来说,尽管团费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但许多人还是会禁不住诱惑欣然报名,殊不知极有可能掉入旅行社设置的“低价陷阱”中。 中国旅行总社法律部的刘明军提醒广大消费者,随团旅游并非价格越低越好,一定要做到理智消费。在与旅行社签合同之前,应仔细审阅合同条款,要把行程路线、所乘交通工具、住宿及用餐标准、往返时间等相关条款写进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限制导游随意改动安排的可能性。 刘明军还指出,有些信誉差的旅行社将合同中关于自身应承担责任的条款有意模糊,甚至不与游客签订合同,或以“行程安排”代替合同。如此一来一旦发生纠纷,游客难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进行检验的珠宝饰品合格率很低 “不是带着逛商场就是引诱高价购买纪念品,更可气的是买回来的首饰竟然是假货。”提起参加旅行团出境游的遭遇,张女士气就不打一处来。去年国庆,张女士报名参加某旅行社组织的新马泰10日游。在新加坡停留期间,旅行团20多人被导游“忽悠”到一家珠宝店,服务小姐的热情介绍令众人怦然心动,张女士咬咬牙花4000元挑选了一款祖母绿戒指。 回国后,细心的张女士拿着戒指到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鉴定,结果发现戒指竟是合成祖母绿制成。据了解,合成祖母绿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工宝石,其价值不及真品的四分之一。“导游当时特意向我们保证店内出售的绝对都是天然珠宝,要不谁花这冤枉钱?”张女士气愤地说。 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鉴定部主任沈美冬介绍说,拿到“中心”进行检验的珠宝饰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送检者在旅游时购买的,合格率都很低,特别是将合成祖母绿当做天然祖母绿、用石榴石冒充天然红宝石、用合成立方氧化锆冒充钻石等现象极为普遍。“今年‘3·15’免费检测活动中,仅北京实验室的一个点就接到送检者赴新马泰旅游时购买的珠宝饰品100多件,不合格率高达90%。”沈美冬说。 高鹏是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曾代理过多起因旅游引发的官司。他说游客发现所购物品系假冒伪劣产品时,如果购物行程是在旅游合同规定的场所进行的,旅行社不承担责任;如果是旅行社擅自增加的,旅行社应赔偿游客全部损失。高鹏建议,游客在购买珠宝玉器时,如不能辨别真伪最好不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