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7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双赢循环论+人工湿地净水系统+原生态
农妇吴建粉的农家乐接通地脉
本报记者 李稹 文/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走进长兴县水口乡这家名为“茅草屋”的农家乐,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便活脱脱地跃入眼帘:五亩见方的农家大院,茅草筑就的品茗亭在修竹丛中隐约若现,土鸡在菜地里闲散漫步,疏影横斜的梅花暗香浮动。顺着碎石铺开的羊肠小路迈进室内,无论自家手工编制的竹木桌椅还是梁上斜挂的农家蓑衣,都洋溢着原汁原味的土家气息。
  “茅草屋”的女主人吴建粉笑着说,“我就想着农家乐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来,这个特色就是原生态,要离现代高科技远一些。”
  小学都没毕业的吴建粉完全靠着自己的美感设计出这家古朴的田园小屋,无论茅屋的建材还是院内的摆设,一切都是旧物利用,包括雅致的盆景也都自己栽培。2002年6月10日,12个上海人来到吴建粉全力打造的“茅草屋”,对小屋的造型赞不绝口,这更让吴建粉吃了颗“定心丸”。
  正和吴建粉聊着,院内传来欢呼声,原来是客人们刚挖到了竹笋。吴建粉向记者介绍说,“我还把家里的果园对外开放,客人可以一边采一边吃,他们长了知识、获得了锻炼,我们也有了创收,这就形成了双赢的良性循环。”
  吴建粉的双赢循环论还体现在她家自建的人工湿地上。在去参观她家的人工湿地的路上,吴建粉幽默地让记者猜了个“脑筋急转弯”:“什么东西越洗越脏?”答案是水。吴建粉说,她家的人工湿地却能把水给“洗”干净了。这个“人工湿地”是“茅草屋”男主人陈会堂的功劳,他告诉记者,这是一项利用地下厌氧池及人工湿地法相结合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人工湿地上种植的美人蕉、黑麦草,根系发达、喜湿、吸收能力强,污水渗入沙土层后,水里的腐殖质、泥浆等物就会被这些植物发达的根系吸收并消耗掉。“现在这个人工湿地还没有完全改造好,等到所有的植物都栽培完,这套系统就能制造出清水,灌溉果园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可以当生活用水。”
  吴建粉家别具特色的生态农家乐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各地的游客,现在每年有3000多人次的客流量。一位来自美国加州的游客曾经竖着大拇指说,吴建粉的农家乐推广了中国农村。说到这里,吴建粉略带害羞地说:“我没那么伟大,但是我的经验倒是带动了周围的农户,现在他们也纷纷向我们学习,搞起有特色的农家乐,家家户户都富起来了。”
  的确,水口乡的农家乐在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现在水口乡农家乐经营户月平均旅游收入为4200元,最高收入达7000元,全县农家乐去年户均营业额达30万元,平均每户的净收益3至4万元,人均收入超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