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失传的小洪拳有望找到传人本报记者 朱乔夫/文 通讯员 林海/摄
宁海县大佳何镇涨坑村小洪拳濒临失传的消息传出后,记者意外得知,宁波大学在校大三学生朱剑文同学希望拜师学艺。为此,记者前往宁波,既想了解小朱同学学拳的初衷,帮他牵线搭桥,也想亲眼见识一下小洪拳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 想学拳的大学生有功底 在宁波大学食堂里,记者见到了朱剑文。尽管他看上去学生气颇浓,但眉宇间的英气却无法掩盖。一番交谈下来记者得知,小朱自小就学过小洪拳,原本就有些武功底子,这次想拜师学艺,目的是了解流传在各地的小洪拳是否一致。 小朱来自农村,父亲是一名拳师,所以他早就听说过小洪拳、大洪拳以及老洪拳等拳术,还学过南拳和小洪拳。他一直记得父亲说过,小洪拳属于少林功夫虽然没有争议,但其练功方法、招式要领等,各地拳师的打法有很大不同。“因此,现在流传的小洪拳在实际的搏击当中,有很多招式已经没有实际功用。”小朱说,他希望能学到涨坑村的小洪拳,以便和自己以前学到的小洪拳相互印证,去芜存精,发扬光大。 由于恰逢周末,听说记者还要去涨坑村拜访老拳师,小朱便想一同前往,要亲眼目睹92岁老拳师林帝官演练小洪拳。 经当地村民引导,记者与小朱来到涨坑村林帝官老人家,应记者的请求,老人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演练了全套小洪拳。 “右边定下罗罗势,左边又打太祖拳;偷步四平往前转,二起棍子打盖拳;二起一对双飞燕,盘龙金鸡猛虎反。夜叉探海回头转,仙人指路能灭山。稳稳不动靠山势,威震乾坤横势转。”只见老人口念歌诀,身法忽高忽低,掌势飘忽无形;时而矮身出拳,时而虚势凝神……全然看不出已经92岁高龄。 讲起小洪拳,林帝官老人显得特别兴奋。 从16岁开始,他就跟着村里的成年人学习打拳。当时学拳的目的也无非是强身健体、不受欺负。“这也是那时候村里年轻人的一大爱好。”当年,他还靠这套拳躲过了国民党抓壮丁。 在老人看来,学拳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身体健康那是肯定的,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是耳不聋眼不花。老人说,他现在还教人打拳。 都是“冻老本”的传人 “这套拳是涨坑村的林姓家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谱里也有记载。”林帝官老人说,这要从他们林家祖辈中一位外号叫“冻老本”的先人说起。“冻”是因为那位先人差点被冻死,“老本”是说他有本事。 这个村姓林的人全是500多年前从福建莆田迁来的,现在全村1700多人中95%都姓林。在200多年前,一户林姓人家的第六个儿子在冬天降生了,怕养不活,父母就用红布包着,把他放在别人家的窗台上。结果,这个婴儿冻了一夜居然没冻死。 在邻居的劝说下,父母还是把他带回家养大了。孩子长到六七岁时,村里请了拳?U师教小孩学武。“冻老本”家没钱,只好躲在门缝后边看别人打拳,自己偷着学艺,没想到学得比别人还快。后来,他跑到别的村,一边替人放牛,一边学习武术。 到十七八岁时,“冻老本”结婚成家了。那时候那一带流行“打新郎拳”,就是在新郎娶亲路过有钱人家时会被拦住,要和那里有本事的人比武,新郎打输了得绕道走。“冻老本”只三拳两脚,就把那几个青年后生扔到了田里。从此,他出了名,自己也被人称作“老本”。 为了让村里人不受外人欺负,“冻老本”回村后,请来了附近六县闻名一时的拳师文成师傅,教村里人打拳。这套小洪拳就是从文成师傅那里传下来的。“冻老本”也是文成师傅的徒弟,而现在村里人学的拳法则全部是“冻老本”传下来的。 从那以后,涨坑村习武之风日盛,这套拳法也日臻完善,后来又增加了棍法,依靠师徒间的心口相传延续至今。全盛时期,村里几乎人人都在学打拳。 拳法源自少林功夫 记者在林家人的帮助下,在2002年重修的《涨源林氏宗谱》中,查到了“冻老本”的真名:林第贵。采访中,林帝官老人还详细介绍了“小洪拳”的来历和习练的要义。他说,小洪拳是少林拳术的基本拳技套路,是初学少林拳术的必修套路,素有“十八拳之母”之说。但也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也有叫“太祖洪拳”的。其源出少林,是明代以前的拳法。和大洪拳比起来,小洪拳的特点是用腿少,下盘很稳,动作刚劲有力。 他还说,小洪拳有5种步型、3种掌型和8种手法,还有5种拳法和6种脚法以及多种身法,甚至还有打斗中震慑对方的盯、迷、暴、瞪等眼法。 在向记者演练小洪拳的人当中,还有52岁的林金喜等人,他们分别表演了小洪拳的6套拳法和8套棍法。但遗憾的是,演练的人看上去都在四五十岁光景,找不到更年轻的人了。 林金喜告诉记者,村里现在?只有三、四十个人在练习这种拳,每周聚一次,切磋拳艺。“那些20多岁的后生,要么是读书离开了家乡,要么就是外出务工,愿意学拳的人很少。” 林金喜说,以前,涨坑村习武代代相传,老人们习练时孩子边看边学,等有了一定基础后,老拳师们再加以指点,见得多、练得多,慢慢就会了。但是,也有一些老辈因为恪守“传男不传女,传有德之人;不传无德之人,不传无根基之人”这些原则,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宁肯让功夫烂 在肚子里也不愿传授。这客观上也导致了小洪拳日渐式微,濒临失传。 大学生与老拳师定下师徒之约 据杭州市武术协会秘书长、国家武术六段、省二级区域性涉外武术教学教练资格审核专家组副组长严国兴介绍,清朝初年,朝廷实行禁教政策,禁止寺院僧人和民间习武,以防借反清复明暴动,这使习武热急剧降温,少林功夫不少自此失传。期间,即便是通过少林僧人流传至民间的少林功夫,在社会动乱中也劫难重重。“在温饱、安全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即便在有习武传统的村庄,谁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习练整套少林功夫?”严国兴说,“清末是功夫失传的高峰期,但诸如小洪拳一类的见效比较快的拳术,却也因此而保留了下来。” 对于小洪拳的濒临失传,严国兴也有自己的见解:“现在国泰民安,人们习武更多的是为健身,武术也日渐走向表演化。”他说,有的老拳师不忍看着祖代传承的功夫消失,很乐意教授晚辈,而晚辈们也很愿意学习祖上传下的功夫,但“生活需要金钱,学功夫不仅无法挣钱,还费时间,年轻人不指望靠这吃饭,便很难将它发扬广大”。 他的想法在涨坑村也得到了证实——其实每到春节时,外边回来的年轻人也会缠着老拳师们要学功夫,“他们也知道祖上传下的东西丢了可惜,但一过春节还是出门打工”,如此反复很难学成。现在,林帝官老人惟一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能多教几个有德、有资质的年轻人学会这套祖传的小洪拳。 当与记者同行的朱剑文表示非常希望能学到老人的功夫时,老人十分高兴,但老人也提出了一个让小朱非常为难的条件。老人提出,如果要学好这套拳,并且学以致用,没有几年的工夫下不来。而且“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如果小朱只是在寒、暑假来学拳,缺少练功的时间,恐怕会和之前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一样,最终还是不了了之。老人希望小朱能在毕业后,专程来学习一段时间。 小朱也觉得老人的说法很有道理,他说,学拳毕竟不是学其他知识,可以在书本中找到。他表示,明年他就毕业了,届时,希望老人能收下他这个徒弟。 目前,宁波市武术界已有人建议:最好能用文字、DVD等形式把这种拳法保存下来,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一直流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