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千年历史的诸暨枫桥大庙如今还供奉着“枫桥三相公”,不过大庙现在已成了枫桥青年激情迸发的大本营——枫桥镇青年活动中心。 “既然是武术协会成立20周年文艺演出,节目里面应该多安排几个武术节目吧。”诸暨枫桥镇文化站干部朱关明这几天忙着对节目进行最后的筛选并排定节目单,明天,一场由该镇青年活动中心和镇武术协会共同举办的武术协会成立20周年文艺演出就要在青年活动中心与全镇人见面了,这又是场枫桥青年的盛会……
越剧之居多是姑娘和后生 星期五晚上,华灯初上。55岁的骆益初很自然地打开枫桥镇和平路3号的房门,晚上7点,一场属于小镇自己的越剧音乐会就要开演了。 每个周五晚上,枫桥镇越剧之居的聚会是镇上所有越剧爱好者雷打不动的。越剧之居是2003年7月开始成为镇上的越剧活动场所的。骆益初是个五官科医生,但是在医院的日子里,她仍然热爱着唱戏、钓鱼、打拳和腰鼓等活动,在此期间,她碰上了杭州越剧团的演员骆天虹。退休后,两个人都把这些爱好带到了家里,于是,骆天虹把自己的店面房改成了“越剧之居”。 白天,镇上的居民上班、开店、务农。晚上,他们在越剧之居亮开了嗓子,绍剧、京剧、越剧、莲花落轮番上场,男女老少你方唱罢我登场。锣鼓声声敲出了心中的烦闷,敲走了疲惫,句句戏文唱出了心中的欢喜,唱出了对生活的期待。 越剧之居演唱者多为青年人。枫溪村的一位母亲说,自己的女儿以前经常去网吧玩游戏聊天,现在网吧少去了,因为她迷上了越剧。 妇唱夫随言传身教 “同志们,听听好。来段快板表一表,不唱东村的李大嫂,不唱西庄的王阿宝,单表那人人遵守交通法规最重要。”陈立军在枫桥镇旺妙村用快板说起了交通法规。 陈立军家是枫桥镇小有名气的演唱之家,家中4口人,父亲陈立军在部队当过兵,现在是一个公司的职员,吹拉弹唱样样会;妻子何文娟唱歌唱戏都爱好,多次在各种大赛中获奖;一双女儿在父母的影响下,自小就喜欢上了文艺。 《十唱枫桥经验》是陈立军夫妇自编自演的成名作。生活在枫桥,作为枫桥人,陈立军夫妇对“枫桥经验”耳熟能详,也深深以此为荣,为此,宣传“枫桥经验”成了陈立军一家表演的素材。《十唱枫桥经验》一上台即在全镇轰动,去年还在诸暨农村文艺调演中喜获二等奖。 陈立军的单位在公路旁,血淋淋的交通事故他目睹了很多,给他的触动很大,在他主动要求下,他成了市交巡警大队枫桥中队的协管员和义务交通安全宣传员。他把交通法规编成快板,唱给老百姓听,老百姓乐了,交通法规也学到了。 为了增强宣传效果,今年年初,陈立军自筹资金买来了小号、萨克斯。从此,乡间谷场、车站码头,常常活跃着陈立军一家人的身影。快板、器乐演奏、歌曲联唱、越剧……陈立军一家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乐。 像陈立军这样的文化特色家庭,家长用自己的言行和喜好引导着年轻人走上健康成长之路的在枫桥有很多。目前,由诸暨市命名的文化特色家庭已经有6家,他们或是全家钟情于文艺,或是在体育上有专长。
舞龙舞狮让年轻人挥洒汗水 枫桥镇上的枫溪村是个远近闻名的文艺演出特色村。这个1000多人的村子,目前有威风锣鼓队、文艺演唱队、舞龙舞狮队和腰鼓队,有几百号人参加,青年们在其中不亦乐乎。 “唱唱跳跳烦心事就没有了,而且还可以消磨时间。”30多岁的枫溪村民骆某以前爱好打牌,现在是舞龙舞狮队的主要成员,牌瘾戒了,人也精神了好多。
青年拳师武术里装梦想 枫桥镇上有个蹬三轮的,他叫陈理源,38岁,他是一个获得过很多武术荣誉的武术教练。记者碰见他时,他正在向镇武术协会的会员发公开信,枫桥镇武术协会20岁生日在即,作为该协会的负责人之一,他说要借此契机向村民宣传宣传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武术,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练武强身、练武健身的队伍。 枫桥镇武术协会1985年成立。协会的会员已有60余人。自2003年来,枫桥武协连续参加了三届“省国际传统武术比赛大会”,摘得9金1银。“武协争得了荣誉,名气大了,老百姓的热情也来了。”陈理源说,枫桥武协培养过的武术人才已上千人,为满足更多人对武术的热爱,武协还举办了多期暑假培训班,学员有6岁的孩童,也有古稀老人。 “除了强身防身,最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风尚,建立了健康的文化阵地”,陈理源说,“有健康的文化活动,赌场自然少去了。”
年青人有了自己的激情广场 “现在镇里村村都建了篮球场,并且有活动室,那都是农村青年的好去处。”枫桥镇文化站站长任光法颇感自豪。 据枫桥镇统计,2002年来,镇政府每年对村文体设施建设进行奖励,对文化特色村进行补助,每年经费支出在15万元以上。目前全镇拥有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2000多平方米,有10件健身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4条,有村级图书室6个,村级活动室50个,村村有篮球场,符合国家标准的灯光球场10个。 全镇有85支10个门类的社区民间文艺团队,有文艺骨干上千名,仅铜管乐队55支,腰鼓队20支;今年来放映电影300场次,观众达10万人……而所有的这些团队中青年人是主角。 全镇共收集了17个门类的民间艺术资料,同时对十番、板龙等民间艺术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保护;发动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先后修缮了小天竺、陈洪绶故居、枫桥大庙等文保单位,通过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普查和挖掘,青年人可以了解更多民族文化精髓。 “年轻人有了这些新的健康的阵地,有害的场所自然少去了、不去了。”86岁的骆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