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乌篷船 稽山鉴水更秀美本报记者 余春红/文 见习记者 陈立波/摄
小桥、流水、乌篷船……绍兴,这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的经济发展光彩夺目,并且因为绿色和生态,稽山鉴水更加青春焕发、魅力无限。在寻求经济和环境和谐共赢的征途上,绍兴可谓华章迭出。 大手笔做好水的文章 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走到哪都有水,水就像这个城市的血脉,水又是城市的眼睛和灵魂。因此,水自然成了绍兴建设生态市的着力所在,当然熟悉了水的本性的绍兴人也特别善于做水的文章。 绍兴市一位政府官员谈到绍兴治理水环境的要义,十分精辟地说要使水成为“水利”,而不是“水害”,水文章做好了,生态保护也做好了。的确,绍兴在治理水环境上有许多大手笔。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绍兴实施了“上水、中水、下水”为主的治理工程。“上水”小舜江饮水一期工程已经让百万上虞人喝上了一类水;“中水”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尽显了水乡现代本性,24公里的高标准河坎,54万平方米的绿化带,8大公园将防洪、环保、旅游、休闲集为一体,“白玉长堤路,乌篷小划船”的景象重生;日处理60万吨污水的现代化“下水”工程把城市净化得更干净。 “在水的问题上,我们曾经吃过苦头。”有人坦言,10年前,因为印染企业排污,水乡的部分河网一度很糟糕,以致一个村的老支书忧虑地形容道:“房子是新的,钞票是多的,水是黑的,寿命是短的。” 老支书的忧虑很快转成了绍兴的一个个生态保护举措。绍兴市在全省的地级市中率先作出了《绍兴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各个县(市)也纷纷跟上。 清晨、夜晚,河道边、小桥上,绍兴市民悠闲地吹着凉风,或慢慢散步,或话家常里短,水和人之间组成了一幅恬静的画面。 黄酒里酿出生态经 绍兴黄酒和绍兴一样响当当,因为黄酒里有绍兴,更让人吃惊的是黄酒里还有生态经。 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黄酒生产经营出口企业,每年要把11万吨黄酒送出门。都说好水酿好酒,可是好水酿了好酒后还会产生污水。据业内人士介绍,生产1吨酒要16吨水,污水可想而知。黄酒生产中的米浆水含有较多的淀粉、乳酸、氨基酸等有机物。此前,这种米浆水一直作为废水处理后直接排放,日积月累对水环境也是个不小的威胁。 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又不影响生产,1998年开始,古越龙山公司琢磨出了一个新点子,将黄酒生产中的米浆水全部回收,用于白酒生产的投料水,既大量节约了用水,减少了污水排放,还增加了出酒率。 这个看似简单的废水回收利用,一年可为企业增收60万元,最重要的是大大减轻了周边水环境的负担,这是一笔算不出的效益。 环保执法铿锵有力 环保执法在绍兴的生态建设中始终是重要的一环,是强有力的后盾。 环保专项执法行动高潮迭起,去年绍兴市环保部门相继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清查放射源让群众放心、城区大气污染整治等5次专项行动。在此期间,67家企业被责令停产,绍兴焦化厂、绍兴康密劳铁合金有限公司等10余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关门。 与此同时,一批“污染大户”被纳入了绍兴环保部门监控的视线。绍兴县印染废水污染问题、诸暨市水泥粉尘污染、上虞市的化工污染问题等6个重点地区和100家重点污染企业成了环保部门的重点关注对象。通过技术改造等清理整顿,这些污染大户控制了“食欲”,也减少了排污。 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的《2004年全国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重点表彰了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污染控制工作完成较好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较好的城市等4类城市,绍兴在每一类中均榜上有名。在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城区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3项指标的考核中位居全国前10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