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崇廉花今朝再吐香浙江廉政文化亮点频出见习记者 曹志男
“如有赃墨闻者,生则削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走进浦江县古色古香的“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廉政讲解员朗朗的讲解声,和着那具有360年历史的韵味,仿佛细雨般沁入每位来此参观的游客们心中。 近年来,廉政文化已成浙江的一道独特文化。像“江南第一家”里的廉政讲解员,已不再是老百姓眼里的新鲜事,廉政文化不仅是各个机关和部门教育党员干部的重要途径,而且已经深入到学校、企业、家庭、农村等各个角落,犹如春雨润物,滋润了整个浙江大地。 《郑氏规范》,这朵有百年历史的崇廉“奇葩”,在全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中光芒再现。“它是郑义门族人总结的治家之道,也是约束郑家出去为官者的一本家族法理,曾成为明朝治国法典的范本。”浦江县纪委、监察局的工作人员陈建波告诉记者,173名廉吏故事和80余篇廉政道德的相关文史资料,是这座百年祠所“郑义门”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于是,民间自发组织“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对《郑氏规范》等古籍进行了整理、注释,按照去粗取精原则,总结、开发出一套适合现代廉政、德政教育的规范之作……浦江县对这古代廉政“奇葩”进行了挖掘,从历史出发,把廉政文化深深扎根在世人心中。 选编后的郑义门廉政文化与当地书画艺术相结合,制作出47块廉政、道德典型示例图板,放在郑氏祠堂中的廉政道德教育陈列室“有序堂”里;将郑义门的廉吏故事改编成戏剧,并把省越剧团主演的廉洁故事《江南第一家》制成电视剧光盘在全国销售;利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体进行大范围廉政宣传,同时,顺理成章地将“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建设成廉政教育基地…… 古今结合的“郑义门”廉政文化,仅仅是浙江廉政文化的精彩缩影。浙江人民将本地传统文化和现代廉政建设、教育相结合,更是让浙江廉政文化显现出勃勃生机。 绍兴人用莲花落将廉政小品唱遍每个社区;嘉兴人用辖区内特有的田歌、骚子歌、皮影戏等民间文化,把反腐倡廉的声音送进千家万户;衢州的一张“机关效能110网”,让腐败硕鼠无处可藏;温州人则把廉政文化送进民企,让企业主彻底打消“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念头;省妇联从家庭着手,大吹“廉政枕边风”,让廉政和风从家中吹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