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未尽,情未了,想想还是原来的好,有话要对他/她说吗?告诉我,让我来帮你……”这就是金华陈婕(化名)开办不到半年的一条热线——复婚热线 已经开通本报记者 汪嘉林 文/摄
4月15日,记者终于见到了陈婕,这次采访似乎来得特别不容易,按照她的话说:“我不能上报纸,不然别人和我交流会有心理障碍。”想想也的确如此,自从2005年1月6日在金华开办了复婚热线,0579-2310525这台电话便一直响个不停,“和他们一谈就是很长时间,心窝窝里的话几乎全部掏了出来,我当然得给他们保守秘密”。虽然家里还开着一个小规模的加工厂,但陈婕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这条复婚热线上。 陈婕是一个心胸开阔、性情特别开朗的女子,生活中的她,心中藏不住烦恼事,遇到磕磕碰碰的不愉快,一件新衣、一餐美食就能让她的心情多云转晴。乐观的她爱多管“闲事”,熟人、朋友中,谁有了苦恼,谁家闹了矛盾,陈婕都喜欢“插足”劝解一番,在朋友眼里,她就是一个“和事佬”。 开办热线,想到就做 陈婕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是一名警察,话不多但顾家爱孩子,女儿已经上小学,聪明可爱又懂事,知足常乐的陈婕却为别人的不幸而难过。她从报纸上、电视上、自己身边、甚至女儿的班里,听到看到很多婚姻破裂的家庭,看到因为父母离异而精神受到伤害的孩子。有的父母离婚后,把孩子寄在老师家里,父母每个月轮流支付生活费,孩子虽然不少吃不少穿,但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和爱,从此郁郁寡欢,像变了个人似的;她的一对夫妻朋友,曾经如漆似胶,一场暴吵之后,一气之下就选择了离婚,很短的时间将结婚证换成了离婚证,可是,两个月后两人后悔了,于是又复婚;还有一位朋友,离婚后还高高兴兴地请客庆贺,可是几个月后,因为都舍不得孩子,双方又住到了一起,半年后也选择了复婚;也有的朋友,因为一时冲动,草率离婚,不久又念旧情想复婚,却碍于面子开不了口,于是找到陈婕当说客。 “从出生到现在,命运对我很公平,生活和感情都很稳定,我很知足,就总想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去年12月底,当陈婕的一个亲戚偶然告诉她杭州有人开设了复婚热线,陈婕眼前一亮,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她当即决定在金华开一条免费的复婚热线,义务为那些有复婚愿望的人们当一个特殊的红娘。 想到就做,陈婕马上申请了一只固定电话,作为复婚热线的专用电话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热线开通前夜,她又专程请女儿的班主任老师为复婚热线写了一句宣传语。 今年1月6日,陈婕的复婚热线在金华正式开通了。作为金华市的首条复婚热线,当地媒体隔天报道了热线开通的消息,陈婕的复婚热线果然就热闹起来,前来寻求帮助的电话接连不断,最多的一天,陈婕接到过15个不同的求助电话,最长的通话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有时,陈婕外出处理厂里的业务,回来发现有不少未接来电,就一个一个回拨过去。为了让想得到帮助的人能随时找到她,1月20日,陈婕买了个小灵通0579-3357889,随身携带。有了两个热线号码,陈婕更忙了。住房和她的办公室是两隔壁,下班后,只要电话一响,陈婕就得马上跑过去接电话,家务活往往做了一半就被搁在了一边。复婚热线本来只在每天晚上7点至9点开通,但有时直到晚上11点多,还会有电话。一次,一个女人深夜打进热线,在电话中不停地哭诉,一直到凌晨一点多才挂断电话。甚至正月初一,热线电话都曾响起。 她忙忙碌碌地在电话里为破裂家庭的两头牵线搭桥,为自己的红娘角色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厂里的业务多少受到了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节奏也被打破了,陪女儿的时间少了,家里的事关心得少了。陈婕感到很内疚,女儿却很支持妈妈的爱心举动,她主动对妈妈说:“妈妈,你接电话吧,我会自己照顾自己的。”丈夫也安慰说:“这是好事,你要坚持下去。”家人的支持,给了陈婕信心,为了更好地接听热线,只有高中学历的陈婕报考了浙师大心理健康教育自考大专班,还订购了《家庭》、《知音》等杂志,买了许多有关婚姻家庭问题的书籍,抽空就学习,忙着给自己充电。 复婚故事,曲曲折折 热线开通3个多月,陈婕一共接到了100多个求助电话,这些求助电话分别来自金华、义乌、永康、东阳和兰溪。打进求助电话的以年龄30至50岁、孩子被判给女方抚养的离异男子居多,也有一些是女性主动提出想复婚的。陈婕通过电话在当事人中间来回撮合,有时电话来回沟通20多次还不够,还要上门拜访或约见,当面做双方的工作,至今已经有10多对离异夫妻开始接触,尝试重新接受对方。而陈婕这个特殊红娘,也从中领略了别样的人生滋味,其间有收获的喜悦,有时也难免遭受一些委屈。 今年2月份的一天,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热线电话突然响起,陈婕顾不上穿棉衣便急匆匆地冲到了办公室。打电话来的是一位姓张的中年男子(化名),电话一接通他便向陈婕哭诉起来:“以前是我错了,没有好好地对待老婆,现在回想起自己干的事是多么愚蠢,多想破镜重圆啊……”“别急,别急,把你的故事仔细地和我说说,好吗?”陈婕耐心地开导他。 这位姓张的男士告诉陈婕,他和他的妻子从小就认识,虽然结婚时家里经济很困难,但感情一直不错。婚后的一段日子里也几乎过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虽然平淡但有滋有味。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悄悄改变了,张先生为了给家里带来更多的收入,向亲戚朋友筹集了一部分资金到外地做起了小生意。由于张先生的勤奋、努力,生意很快越做越大。与此同时,接连不断的感情问题也产生了。妻子容颜老去,看着自己周围的生意伙伴一个个都面带桃花在声色场所“潇洒走一回”,张先生再也克制不住内心的冲动…… “世上没有包得住火的纸”,消息很快传到了妻子耳朵里,张先生的妻子选择了离婚。这在当时似乎正中张先生的下怀,挣脱了生活的羁绊,他更如同脱缰之马,越走越远。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几年的时光飞逝而去,“静下来的时候,想想还是妻子好,我虽然有很多钱,但生活是那么的空虚。我穷啊,我现在穷得就只剩下钱了”。 陈婕一边接电话一边悄悄地流泪,“他的确是后悔了,说实话,人活一辈子哪里有不犯错的?但只要能悔过,我想都应该是可以原谅的”。 陈婕第二天一早便给张先生的妻子打了电话,女方第一次接到电话很不高兴,态度强硬地一口拒绝了。陈婕不气馁,以后又多次电话沟通,女方的口气才慢慢缓和下来。在陈婕的劝说下,现在两人不再敌视,开始相互往来,双方的关系极大地改善了。前不久,张先生打电话来感谢陈婕,说他现在很高兴,心情舒畅多了。 还有一次,一位女士一开始对陈婕的工作很不理解,甚至责怪陈婕干预了她的私生活,但后来,她经常主动给陈婕打电话,也开始接纳前夫回来看女儿,还和陈婕交上了朋友。今年春节,陈婕还到她家做客。 有位居家太太,她深爱自己的丈夫,但没有独立经济能力、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她最终被丈夫抛弃,被迫离婚。女人在电话中不停地哭诉,陈婕很同情她,却帮不上她,只能在电话中尽量安慰和鼓励她,放下电话,陈婕自己也流泪了。 还有的当事人双方,在陈婕一次次的劝解下,眼看就要水到渠成了,但其中一方突然又会因为回忆起某些不愉快的往事而改变态度,陈婕只得又回头重新做工作。每当这样的时候,陈婕也难免会产生挫折感。 “接触的人多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人要求复婚动机也不怎么纯洁。”陈婕颇有感慨地说起了一位姓王的先生(化名)。 他今年50多岁,以前在义乌做生意,应该还算不错,短短几年家产已经有数百万。而他的妻子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大字不识几个,但为人非常热情,性格爽朗、通情达理。这位王先生自从有了钱之后便慢慢地变了,在外面有了女人。 婚姻在一次次的吵闹中破裂,王先生整天吃喝玩乐。时隔数年,王先生离婚时所得的那份家产就这样被折腾得分文不剩。 “后来,这位王先生打电话给我,提出了自己想复婚。可是在他的话语间,我听得出来,他丝毫不爱自己的前妻,只不过想找个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经济来源而已。”陈婕说起这个王先生显得异常气愤,她告诉记者,类似这种请求我是绝不会在其中牵线搭桥的,如果我做了这种事,就是造孽,是把他的前妻往火坑里推。 一条热线,破镜再圆 金华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一说起陈婕,几乎个个赞不绝口:“陈婕这人可热心了,好多原本已经各奔东西的‘鸳鸯’就是在陈婕一次次的牵线中再次走近的……” 民政局一位姓张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陈婕的工作意义非常大,别看一户家庭只有两三个人似乎没什么了不起,但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这个社会才会安定祥和。近几年,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待婚姻的态度非常草率,认识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就开始谈婚论嫁。结果,火速结婚之后便是火速离婚。这些年离婚率一直趋于增长态势,我们真希望多几个像陈婕这样的热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