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9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三版:调查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孩子,你是龙的传人
对跨国收养中的法律细节的描述
本报记者 陈卓/文

  兰妩的名片上,不仅有这个妩媚的中文名字、“Lia Wulan Keener”这个可爱的英文名字、地址甚至电子邮箱,还有她的“玉照”:一张是在享受美食的,一张则是与爸爸妈妈的幸福合影。
  浙江省公证处主任王敏超收到这张名片大约是3年前,也就是在来自美国的Keener夫妇办理完对兰妩的收养登记公证后的半年。他还清楚记得Keener夫妇拿到公证书时既严肃又激动的表情(本报曾于2001年1月25日以《跨越大洋的亲情》为题作报道)。
  今年的一天,王敏超发现办公室里突然冒出了一张可爱又熟悉的小脸,她的背后跟着两张幸福而真诚的笑脸。
  原来,是兰妩“回老家”来了。这次“探亲”,兰妩和爸爸妈妈去了收养过她的福利院、省民政厅,现在又来到了省公证处,看望那些曾经帮助和关怀过她的人。
  算一算,兰妩和她的美国父母一起生活3年多了。现在的她,完全是个机灵懂事的孩子了。用简单的中文向那些为她办理过公证的叔叔阿姨道谢之后,兰妩还送给了王敏超一支钢笔。王敏超则回赠兰妩一只玉镯。
  Keener夫妇觉得太贵重有点不好意思,王敏超说:“我只是希望她能成长得健康幸福。”Keener一家这才高兴地接受了。大人们聊天的时候,兰妩就一直乖巧地坐在王敏超腿上,时不时地还用特别“溜”的英语和王敏超、和爸爸妈妈说几句话。Keener夫妇说,以后还会一直让兰妩和大家保持联系,他们希望兰妩记住这些好心的人们,记住自己来自可爱的中国。
  兰妩只是被跨国收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但她和这些孩子一样,都被跨越大洋的亲情包围着成长。“中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和关心儿童的福利事业。多年来,中国通过立法、司法和组织保障建设,切实保护儿童权益,并努力解决孤残儿童的收养、养育和安置问题。”
  3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这些跨越国界的亲情故事,经历了更深层次的感动。
    
  共同的愿望:孩子,别忘了你来自中国
  省公证处公证员陈明尊曾办理过这样一起收养的公证。
  收养人是美国一家有百余年历史的老牌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他在律师事务所的年收入大约150万美元,还拥有数项专利,这些又能为他带来每年不低于100万的收入;另外,他还拥有大型跨国公司数亿美元的慈善捐款的最终审查权。
  这样一位美国的资深律师,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希望收养个中国孩子。一方面他决定要教孩子中国文化,这样也能促使自己去接触、学习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他也愿意为慈善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一位从事IT业的高级白领,已经与妻子有了一个孩子。但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见了波黑战争下孤儿的悲惨生活,并了解到有些孤儿已经被人收养。于是,在向单位请不出假的情况下,他辞职赶到波黑,收养了难民营中的两名孤儿。
  从那时起,他的家庭开始走向“国际化”——随后,他在印度和韩国也各收养了一个孤儿,而且他还愿意再收养一个中国孩子。于是,在办理好了所有手续之后,他带着他的5个孩子踏上了中国之旅。于是,在中国,大家就看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场面:5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欢迎1个新成员加入这个“国际化”的家庭。他们的爸爸告诉人们:“我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他希望通过孩子们的共同生活学习,把他们培养成有多国文化底蕴的人。
  一对加拿大的双胞胎兄弟,各自收养了一个可爱的中国女孩;一位比利时的30岁左右的小伙子,收养的第一个孩子是浙江的,第二个是其他省的,第三次又收养了一个浙江的孩子;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所大学的教授,是位50多岁的老太太,在浙江的福利院收养了一名11岁的女孩——之前,因为孩子身上有大面积烫伤,一直没有收养成功——老太太说,一回家就给孩子做植皮手术;一位麻醉师从福利院抱走了收养的孩子的同时,还从杭州的乳品厂运来了一卡车奶粉,送给未被领养的孩子们……
  据了解,这些跨国收养人的职业有政府公务员、警察、教师、企业职员、高级律师等等。在中国办理各种手续时,他们有时也会聊起对孩子将来的希望:不仅要教他们将去的那个国度的文化,也一定要教他们中国文化;他们大些了,可能还会带他们回来,登上长城,到各地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有的家长甚至还想好了怎样对孩子解释他们的身世——“在我们认为他可以接受的前提下,用一种很自然的、适当的方式告诉他,他来自中国,亲生父母是中国人,而且他应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共同的考验:一切都是为了早日迎接家庭新成员
  据了解,世界各国对跨国收养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这样的收养资格的。
  以美国为例,提出收养中国孩子的申请人,将成为当地领养组织的考查对象;从提出申请到最后收养成功,往往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在这1年中,考查人员会和申请人进行多次交谈,以了解其真实想法。交谈的形式也非常严格,每次必须有2名考查人员在现场,每次多少时间、一共几次都有严格规定。考查人员还要走访其邻居,以了解这个家庭的真实情况。
  不光申请人,就是他的配偶、孩子,甚至他的兄弟姐妹对收养孩子的态度,也会引起领养组织的关注。比如申请人有个姐姐生活在一个中国社区,对弟弟将收养一个中国孩子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和赞同”,那么,这位申请人的考查表上肯定能有“加分”。
  此外,申请人还要参加培训,这个培训包括收养后可能遇到的一切生活细节上的问题。第一关就是语言关。据了解,那些准备收养中国孩子的家庭会提前学习中文,并预先设想好万一自己“抱佛脚”的中文无法派上用场时该怎么办——
  “我有一位中国邻居。他最近不去上班,只在社区里帮忙,他表示很愿意当我们和孩子之间的翻译。”
  “我有几位中国朋友,我可以随时随地联系到他们。”
  ……
  这些,都是能够说服考查人员的有利因素。
  另外,申请人还需要有2至3份推荐信。等各种材料齐备、考查合格后,当地的慈善机构就会批准申请人具备收养资格。
  除了慈善机构出具的考查情况报告书外,申请人还得提供由当地公证部门或律师、警察局、银行等出具的证明材料。这份材料应该包括申请人的详细情况,如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无犯罪纪录证明、收入情况、财产证明等等。如果申请人考虑得更全面,则还会提供一份收养计划,其中甚至包括为迎接收养孩子改造其别墅的情况:家具的棱角已被包裹好、台阶改成了斜坡草坪、自来水管换成净化水管、填平可能出现陷阱的地方、未来“小主人”的卧室……有些还附有照片。
  我国的相关部门每年总是能收到异国收养申请人的厚厚一叠个人报告,其中除了必要的材料外,有的还有申请人自己成长过程中一些可爱可笑的事儿,比如做错事被父母罚站,甚至包括谈了几次恋爱。
  这些材料通过考查后,在两国相关组织的配合下,预备收养的美国家庭就来到中国,接上他们“朝思暮想”的家庭新成员,办理好一切手续。
  被收养的孩子大部分在1到3岁。有些孩子比较大了,懂事了,因为留恋福利院里阿姨的悉心照顾和寄养家庭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的疼爱,还哭着鼻子不愿意跟陌生的“爸爸妈妈”走。
  “当一切手续办好,好多收养人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那一刻,他们觉得非常神圣。”公证人员已经习惯这种感人的场景了。
  共同的未来: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Amy非常适应她的新家。她的哥哥Braden跟她很亲近,两人关系非常好。他们经常一起玩,而且哥哥对她总是坦率表露自己的感情。Amy的姐姐Shannon只比Amy大了14个月,却被认为是Amy‘最好的朋友’了。两姐妹一起参加了学前班,每周去两个半天就可以了。这个班也给了Amy很好的机会去接触其他年龄相仿的孩子。
    Amy表现出了远超过她这个年龄的聪明。在哥哥姐姐的帮助下,她英语学得很快。她发音非常清楚,她的父母下结论说,Amy看上去至少每天就能学一个新单词。Amy的语言技巧已经超出了她这个年龄的普通水平。她是个好奇的孩子,总是对任何事情都有兴趣,而且不怕去尝试各种新事物。Amy无论是走还是跑都非常快,身体的协调性也很棒。
    Amy一日三餐非常有规律,长得也好。她可有个好胃口,几乎什么类型的食物都喜欢。她能从晚上8点安稳地一觉睡到大天亮。Amy每天下午有一个半小时的午休时间,醒来的时候也总是高高兴兴的。
    Wegesser一家至今仍为能够有机会收养到Amy感到非常激动,他们毫不掩饰对那些帮助过他们收养Amy的中国相关的政府机关和孤儿院的全体人员的感谢。他们会教育他们的女儿Amy尊重、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这是当地领养中心的相关负责人LillianThogersen对被美国Wegesser一家收养的Amy(来自杭州)在新家庭中一年来的情况概述。
  据了解,不仅前期取得收养资格时审查严格,很多国家对收养成功后的管理和监督也很严格。比如有定期的回访记录、要走访邻居,收养人也要定期向当地慈善机构汇报情况等。
  那些收养孩子的家庭一般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可以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和教育环境,而且很多国家的政府也对收养孩子的家庭有适当的补贴。和中国的“养儿防老”的观念不太一样,他们认为,一旦这些孩子到了18周岁就已经长大成人,就不会过多地对他们要求什么。也许将来的亲情安慰和精神寄托会给他们带来无限的幸福感,但他们并没有期望这些孩子能在自己老了之后有物质方面的回报。
  每年,一些国家的领养中心和一些家庭还会主动邀请我国的民政部门、公证部门去当地,亲身感受一下孩子们的生活。据说,那些收养了可爱的“中国娃娃”的相近地域的外国家庭,会每隔一段时间搞一次“联谊会”,家长之间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