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结婚,大量离婚”是近些年中日跨国婚姻的一大特点,这个现象越来越引起中国和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日本法务省入境管理局统计,获得“日本人配偶”签证的中国人(多数为女性),从1993年的不到3万人增加到了2003年的将近6万人,几乎增长了一倍。然而,中日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据在日华人中的一位权威人士估计,目前的离婚率在20%至30%之间,远远高出日本本国人千分之二左右的离婚率。 国际婚介问题不少 日本有不少专门为日本男子介绍中国新娘的婚姻中介公司,有的公司还开设了专门网站,提供中国“待嫁”女子的档案。组团前往中国相亲也是一种普遍的做法。 这种相亲旅游团往往价格不菲,七八天的日程得收费19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5万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婚介的婚姻其实已经将婚姻带上了商品化色彩。一些日本人认为中国妻子是自己花了很多钱“买”回来的,于是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让妻子白天为自己家里干活,晚上伺候他。 另外,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中介为赚取高额中介费,不惜对不明真相的中国女性花言巧语。一位中国女记者曾以“待嫁姑娘”的身份给北京的一个国际婚介所打电话,对方大谈特谈日本的农民生活是如何好,嫁过去以后生活多么幸福。显然,对方有意给这位“待嫁姑娘”灌迷魂汤,让她对嫁到日本农村动心。 小蓓是通过朋友介绍从杭州市区嫁到了日本新潟县的。来日本之前她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富裕轻松的生活,没想到到了夫家之后自己一下子掉进了地狱:她的夫家比杭州郊区落后,每天干不完的农活,还要遭受婆婆的冷眼。丈夫年纪比自己大很多,由于语言不通,两人很少交流,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绝望中的她只好选择离婚。 家庭内经常发生“中日大战” 采云是笔者一位朋友的好友,北京人,今年36岁。14年前,一位被派驻到北京工作的日本男子喜欢上了她并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她接受了他的感情并在不久后登记结婚。婚后,她先是到外语学校提高自己的日语水平,几年后则随丈夫到东京定居,目前已育有11岁和9岁两个孩子。采云是个勤奋的人,她在料理好家务、管好孩子之余坚持学习,目前已拿下了一些日本的资格证书并开始外出做些小时工。她和先生的感情一直都不错,即使这样,她还是提到了一些无法解除的“烦恼”。 采云说,两个人感情再好,而日本人内心对中国的偏见是永远无法改变的。虽然她的先生非常喜欢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壁画、书法等,在北京期间一到周末就去泡琉璃厂,但是在骨子里,那种作为日本人的“优越感”是一直存在的。中国是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不能说起什么事就说“你们中国如何如何……”采云现在每天早上让孩子早起30分钟,教他们学习中文。而每次先生有什么关于中国的“不妥”发言时,她依旧会毫不客气地进行纠正。 采云还说了一个日本和中国最不相同的地方,就是老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她说,日本的老人也说自己非常喜爱孙子辈,到孩子的家里,看到孙子便高兴地去逗,但是孙子一哭,便马上会把娃娃还给媳妇。在日本人的观念里,老人没有义务帮着带小孩,这点和中国非常不同。采云的一个中国朋友现在整天为日本婆婆不帮忙照顾孩子而找她诉苦。 中国新郎也不容易 中日婚姻中虽然中国新娘占了大多数,但这些年中国新郎的数字在逐年增加。不过和中国新娘嫁给日本男人的状况不同,这些中国新郎多是精通日语的优秀中国男儿。小秦毕业于国内著名的外语院校,在国内工作数年后辞职自费到日本念书,现就职于一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5年前,他和一位日本姑娘结婚。 说起这些年的婚姻生活,他感慨万千,说有苦有甜。他说,他的日本太太非常传统,结婚这么多年,都没让他洗过一次衣服,扫过一次地。但是,两个人在消费观念、待人接物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比如,日本人讲究礼节,遇到中元、岁末都要送礼,但中国人更讲究真心交往,尤其是朋友之间。从今年1月开始,他太太辞去工作在家专心做家庭主妇,这在日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身在异国他乡的他身上的担子则更加重了。另外,他希望能够存钱买房子,但是太太却不喜欢在一个地方住一辈子,宁肯多搬几次家。虽然他的太太是他认识的日本人中最热爱中国的一个,而且中文水平也一直在提高,但是有时候在家看中文电视节目,遇到好笑的地方,太太不解,还得给她解释半天,觉得很累。 “跨国婚姻”逐渐趋向理性 据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新闻处的黄星原参赞介绍,目前中日国际婚姻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真正通过谈恋爱而结为夫妻的;第二类是通过一些婚姻介绍所而达成的婚姻;第三类是打着国际婚姻的旗号、为出国而进行的“假结婚”。 黄参赞指出,今年中日国际婚姻人数略有减少,理性、合法婚姻成为趋势。总的来说,目前中日跨国婚姻呈现两大趋势: 第一,赴日中国新娘人数逐年减少,光是去年就比前年减少了1110人。中国女性在选择做日本新娘时少了盲目性,趋于理性。 第二,中国女婿有所增加。数字表明,2003年“日本妻子中国丈夫”的有890对,比上年增加了76对,这已经是连续两年增加了。(白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