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北京东城公安分局和平里派出所民警在巡查时,查扣了一名无照商贩,此人竟当街出售写有《国家机关及政府达官贵人》等名称的自制书籍。执法人员翻看这些书籍,国家机关各级领导每人都有对应的联络方式、住址、邮编等内容(据11月19日《北京青年报》)。 这条新闻最大的看点,就在于无照商贩制售的货色上。毫无疑问,这些汇编成册的“官员联络图”,当属非法出版物,正规渠道显然是没有可能出版这类包含有个人隐私的书籍的,招来迎头痛击无话可说。小贩们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挖空心思搜集、编印、兜售这类黑本本,是因为有着它诱人的买场和丰厚的利润空间。那么,小贩们何以把出“畅销书”的主意打到了政府官员身上? 现今社会要办成一件事,大到公司上市,小到拆迁补偿,要是没点背景和来头,光走程序就足以把人折腾得半死不活,正所谓“磨破嘴皮,踏破脚皮”。久而久之,就有人琢磨着:熟悉办事规则,不如熟悉管事人头。巴结政府官员、寻租公共权力,以其成本低、见效快而成了一些“谋事之人”趋之若鹜的“成事之道”。事实上,从已经揭露出来的诸多腐败案例来看,那些个在常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是在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中搞定的。问题在于,人人知晓此道但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结交官员、打通官场的。这不,想睡觉就有人送上枕头,那些“地下出版商”瞄准“商机”,不适时机送上了“国家机关及政府达官贵人”的花名册。虽然这个“枕头”不是白送的,虽然这些被称之为“书籍”的货色纯粹是粗制滥造,但对于想花小钱办大事而又苦于无门的人来说,却是价值连城、奇货可居。而心术不正的人一旦得到了这本“权力指引图”,仿佛阿里巴巴得到打开藏宝洞的魔咒,官场腐败的门径也随之悄然开启了一条缝。 话说回来,靠着一本小小的“官员联络图”,普通百姓未必能将官场的路走通;要走通官场的路,也不必非得求助于“官员联络图”。因此,我们似大可不必对这样一本粗劣不堪的地下出版物焦虑不安,并当成大要案来办。传播学上有一种“禁果效应”:你越想把一些信息隐瞒住,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会千方百计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而一旦这些信息突破你的掌握,进入传播领域,会因为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被人争相获取,并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从而与你隐瞒该信息的愿望背道而驰。那样,反倒是帮着不法书商做了回“活广告”。 笔者以为,禁绝此类“官员联络图”的谬种流传,堵不如疏,疏重于堵。首先,应加快建构“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以《行政许可法》为准则,公开办事规则,简化办事程序,畅通办事渠道,提高办事效率,把过去习惯于由官员拍板的事交给规则去“拍板”,使得普通百姓不用见官、求官、贿官也能按正常、合法渠道顺利办成事。其次,按照公众人物隐私受限的法治理念,政府官员与公务有关的个人信息应当“阳光化”。除家庭住址等纯个人隐私的信息外,官员的日常办公信息(电话、网址、通信地址等)均应向公众公开。现在各地设立的市长热线,不少是有名无实,市长本人从来不曾接听。真正的市长电话要到《机要电话簿》上去查,真正想找市长倾诉疾苦、解决困难的平民百姓有几人能知晓?在这一点上,不能不佩服任长霞,她就敢于向群众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当群众有“第一需要”时也才听得到他们发出的“第一信号”。也许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但正是这一个个细节的叠加,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有这样的政府官员,老百姓还需要到不法书贩那里去争购所谓的“官员联络图”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