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3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法治综艺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白天创造繁华夜晚品尝寂寞
——透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生活  
鲁客

    外来务工人员,是涌动在城市大动脉里的特殊血液,他们创造着城市的繁华,也品尝着城市的寂寞。为了解他们的文化生活情况,笔者近日在温州双屿工业区、市区世纪广场等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场所,对200名年龄在18~50岁之间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非常单调,逛马路、看电视成了他们业余时间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如何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已成为确保社会稳定、打造“平安浙江”必不可少的一环。
    
  6元钱度过结婚纪念日
    虽然时钟已指向晚上8时30分,可空气中仍然夹杂着烈日的余温。在温州双屿工业区的街上,一些民工模样的人坐在花坛边三五成群地聊着天,有些人干脆席地而躺,边纳凉边数起天上的星星来。
    “哈哈!我又赢了!”循着笑声,笔者拐进了一条小胡同,在一个比较脏乱的院子里,有五六个人围坐在一起,借着路灯微弱的光亮,大汗淋漓地打着扑克。见有人来观战,各位牌友兴致更高了。
    “在这里打牌气氛不错!”笔者打趣着说,“你们晚上下班不出去玩吗?”
    “想是想哦,可惜没这么多钱啦!”来自安徽的小王说,“我们一个月才拿800块钱,温州的消费太高了,哪里经得起花?再说,也没什么地方适合我们打工仔去的!只好约几个老乡过来,边乘凉边打牌了。”
    院子另一边,一位妇女正在缝鞋,她的脚边已经有几十双缝好的成品。笔者上去问道:“晚上还加班啊?”回答是:“没有什么地方好去,还不如加班,赚点钱,家里的孩子还等着钱缴学费呢!”她用手指了指里屋:“老公在看电视,我们晚上基本都不出去的。”
    这是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面只放了一张床、一个燃气灶和一台屏幕模糊不清的小电视机。来自江西的张得发躺在床上,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见有人来了,老张翻身起来。当笔者问他来温州之后有没有看过电影时,老张难为情地说:“没有,我得干上两天才够看一场电影,舍不得!”老张探出头看了看坐在门口缝鞋的妻子,满脸愧疚地说:“上个月是我和老婆的结婚纪念日,我俩舍不得出去,最后花了6块钱,到街边的录像厅看了场录像。”
    笔者走的时候,老张对笔者感叹:“温州要是有个专门为打工人员服务的娱乐场所就好了!”
  只想看场免费电影
    晚上8时左右,瓯北一个不起眼的居民小区里,一台大发电机正在使劲地工作着。前面几米远,就是一个小型的阀门加工厂,机器的轰鸣声夹杂在发动机的嘈杂声里,震得人有点晕晕的。
    此时,来自河北的张师傅正用他那沾满油污的双手熟练地操作着机器,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前面,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及两颊滑下,“叭嗒叭嗒”地滴落在机器上。
    “习惯了,干活都这样。”张师傅笑着对笔者说,“最近厂里接了单子,所以要加班赶工,确实是辛苦了点。”
    据了解,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一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左右,如果还要加班到更晚,就是给很多钱有人也不愿干,尤其是年轻人。
    张师傅可不这么想,他抬起胳膊擦了擦汗说:“像我们这些打工的,没文化没技术,要像别人那样一天工作8小时就能拿高工资,想都不敢想!加班还有加班费,多干活多赚钱嘛。”顿了顿后,他叹了口气:“你说下班后能去哪?年轻人还能去网吧什么的,我们什么都不懂,除了逛逛街,看看电视就只能睡觉了。这样的话,我倒是宁愿多加班多赚点钱!”
    当被问及在温州有否去过电影院、KTV时,张师傅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我们一个月也就那么点钱,想省都还来不及。”
    “最好给弄场免费的看看。”张师傅一旁的工友扬了扬手说,“我们也不期望喝免费的咖啡,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只要有个地方能免费看电影就知足了。”这话一出,周围的工友也都笑了。
    “还有是最好不要停电,一停电,我们连电视都没得看,更别说其他什么娱乐了。”旁边的工友插上一句。
  繁荣一角的孤寂一幕
    晚上7时,笔者来到位于温州市府路的世纪广场。被灯光笼罩着的树木折射出一串串绿色的亮光,给广场增添了不少气氛。
    在这里,笔者遇到了一脸疲惫的秦师傅,他来温州务工已经五六年了,就租住在广场附近。“平时晚上你都有什么节目?”
    “能有什么节目啊?白天在工地干了10来个小时,晚上除了偶尔来广场坐坐或在家里睡觉,也没什么事可干。”42岁的秦师傅有些无奈。“你来广场都只是这样坐着吗?”
    “呵呵,是啊!看着眼前来来往往的人,车道上飞驰而过的汽车,消磨消磨时间也不错。”淡漠、孤寂的神情在他脸上显露无遗。
    一群姑娘的笑声闯进了笔者的耳朵,笔者很容易地和她们搭上了话。“晚上没事干,宿舍又热又挤,我们这些女孩子要么就结伴逛街,要么就到附近的小店去看电视,要不然就到这里来吹吹风,凉快凉快!”
  各方正努力改善现状
    “改善外来人员的文化生活,要多渠道并进。”温州市文化局文化艺术处处长程靓媚认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场所尽量吸纳外来人员;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娱乐场所,要尽可能对外来人员开放;加大企业内部民工文化建设,建立外来员工活动中心等。
    今年6月3日,平阳县昆阳镇前宕村的“外来员工俱乐部”成立了。俱乐部开设了图书馆、棋牌室、乒乓球馆、羽毛球场等休闲场所,双休日对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其中,图书馆藏书已达8000余册,并为外来人员免费办理会员卡;同时,还建立了法律援助站,为外来人员进行法律培训和法律救助。俱乐部成立后,在当地的外来人员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温州市总工会常委、宣教部副部长梁文说:“我市正朝着‘平安温州’的方向努力,所以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予以重视,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外来务工人员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据她介绍,去年市总工会组建了“总工会连心桥工人艺术团”,到各开发区免费为非公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现场演出,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每年“五一”,“广播体操比赛”也相继在各个地方举行,外来务工人员踊跃参加,形成了一股健身热。
    
  新闻链接
  第六代名导倡议设“民工节”
  
“‘民工节’?没错儿,为什么在我们生活中其实非常重要的民工不能有自己的节日?”斗胆提出这一倡议的,是身为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的管虎和他的合作伙伴——北京虎虎虎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老总徐晔;而积极响应的,则包括刚拍完管虎这部平实纪录式电视剧《生存之民工》的陶泽如、马少骅、丁勇岱、雪村、黄渤等众多知名演员。3个月来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呼吸的难忘经历以及在剧中塑造民工的独特感受,已经使管虎他们对民工两个字有了“贴心贴肺”的再认识。
  管虎拍戏时曾经提出过一个口号——把民工当作偶像拍。他说:“正因为有了民工,我们的城市现在才发展到今天,只不过我们自己还不愿意承认他们带给我们的贡献——从送奶工到保姆,到装修工人,实际上我们已经不能缺少他们了。他们身上有很多我们城市人没有或是根本没有意识到也不屑去意识的优点,他们有我们不了解的世界,也有我们不了解的痛苦和快乐。”
  在剧中饰演谢老大的马少骅,曾装扮成民工拿100元人民币去商店买东西,结果店员验钞花了足足20分钟,确定不是假钞后才卖给他东西。由此马老师一方面暗自得意——说明自己塑造的形象和气质已能以假乱真;另一面也深感悲哀——作为民工,尊严和信誉就这么被人践踏。“民工为什么不能有个民工节呢?”
  以前与管虎合作过电视电影《上车,走吧!》的黄渤,在剧中饰演一个耿直鲁莽的山东籍民工。黄渤说,以前如果说谁打扮得像民工,那一定不无揶揄,可现在如果谁这样说他的话,他会觉得非常顺耳。
  但是除了这些“尝过当民工滋味”的演员踊跃支持之外,影视圈里有相当一批演员持观望态度,甚至给管虎大泼冷水:“设立民工节谈何容易!”
  管虎的合作伙伴徐晔则坚持认为,设立“民工节”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行性。他说:“八一节、六一节、五一节这些节日就不说了,单从职业上说,记者有记者节、护士有护士节,老师有教师节,那么,民工这么大一个群体,该不该有自己的节日?尤其作为弱势群体,他们需要一个精神内核,需要一种认同和鼓励,而‘民工节’无疑潜移默化地起到了这种作用。”徐晔表示,“民工节”可以像母亲节、情人节、父亲节那样“以民间形式存在着”,他甚至都已经开始考虑“民工节”的日期选择:“可以选择正月过后千万民工返城的那个时段,比较有意义,也比较形象。”
  而管虎本人似乎对“民工节”的命运并不担心,他已经开始筹划评选“民工代言人”,他认为在《生存之民工》中摔打了一番的演员们都有这种资格。至于可能被指责是“炒作”,管虎不以为然,他说,拍《生存之民工》这部电视剧,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就是想“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多地关注我们的民工兄弟”。他还透露说,倡议设立“民工节”和评选“民工代言人”仅仅是第一步,下面他还想做更多事情,比如做一个民工网站。(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