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26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法案大观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穿梭于方寸之间的巨骗
沪上破获邮市大骗案
赵进一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在安定祥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收藏队伍中。然而,平静的水面下也有暗流涌动。
  今年五六月间,一个神秘的名字“郑成”在上海邮票收藏圈中让人齿寒。1998年以来,这个男子多次假冒警察,设局骗取收藏爱好者手中的珍稀藏品或钱款。其所设骗局之严密、逼真,令10多位收藏爱好者付出了几百万元的代价。据长期办理同类案件的资深警官透露,在收藏品市场上,一个人靠骗犯下这样的大案,还闻所未闻。
  本月中旬,这个真名叫范敏的超级收藏品骗子被上海市公安局依法逮捕。此案目前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上海警方经过近两个月侦查,于7月30日一举捕获了这个沪收藏市场上的超级骗子,34部、共计数万张珍稀邮票,20余件古玩和印章石,1500枚纪念币、银币及拥有30万元资金的股票卡等赃物悉数收缴归案……

    “警察”要卖珍贵邮票
    2004年5月26日,老城隍庙邮票市场。
    正在设摊卖邮品的仲华面前突然出现一位30出头的青年男子,自称叫“郑成”,受朋友之托,要出让一批民国珍邮及猴票,问仲老板是否有意收购?“郑成”对仲华讲,他原来在某派出所工作,现刚调至另一个派出所。由于案子多,很忙,何时会面须等他电话。仲华表示,要看过货才能定。
    27日晚上,“郑成”给仲华打来电话,说他正在派出所值班,让仲华第二天早上7时30分在浦东某派出所门口等他。
    28日上午,仲华如约而至。刚到门口,就见“郑成”手里拿着一大包馒头,从不远处的点心店朝派出所匆匆走来。见到仲华,“郑成”用手指着派出所的门内道:“我那帮小兄弟还没吃早饭哩!你在门口稍等片刻,我把点心送进去就出来。”“郑成”走进办公楼,一出仲华的视野,就顺手把馒头往垃圾桶里一扔,转身返了回来。他拍拍仲华的肩膀说:“到我家去坐会儿,看看货吧!”说着招了辆出租车,与仲华一起上了车。途经一家超市时,“郑成”还下车,奔进超市,买了包酱油。回到车上后的“郑成”对仲华说:“老爸、老妈住在我楼上,关照我买的,等着用呢!”车行至北张家浜路,“郑成”说声“到了”,就抢着付了车费。仲华觉得这个警察挺豪爽,对他平添了几分好感。
    进屋后,仲华见有几个印有“上海市公安局”字样的空白信封搁在桌上。“郑成”忙说客气话:“我一个人住这里,房子小,没人收拾,挺乱的……”说着搬出民国邮票一部、JT票10部、特种纪念邮票1部,并说另有80张猴票和红楼梦小型张100枚寄存在某证券公司,等会儿一块去拿。“郑成”让仲华一个人慢慢看,说他先把酱油给楼上老妈送去。不用说,酱油的命运与馒头一样,也被扔到了一边。(编者:骗子“郑成”演戏,非常懂得利用细节。馒头、酱油、信封……这些“道具”都无声表明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借口办案金蝉脱壳
    仲华集邮多年,一看便知“郑成”出示的都是真货。对方是警察,眼前又是他的家,便一百个放心,有意收购这批邮票。双方很快谈定以21.2万元成交。在邮市闯荡多年的仲华深知这批珍邮至少值30万元,他怕夜长梦多,当即赶到附近银行取出存款,并找来一个朋友,一起把钱款送到“郑成”的“住处”。
    未及进门,“郑成”见仲华又带了个人,连忙把仲华拉到一边,低声训斥道:“想砸掉我的饭碗啊?让别人知道警察在倒卖邮票,我不就要下岗了吗?”仲华愣了一下,只得让朋友先离开“郑家”。
    在房内,“郑成”清点完钱款,把钱放进衣柜。佯装给证券公司的朋友“黄萍”打电话,让“黄萍”把猴票送来。过了一会儿,他告诉仲华:“‘黄萍’正在交易股票,没空,还是我们自己去吧……”见仲华的眼光盯着放在床上的一大堆邮票,便又说:“这么多邮票你拿不动,暂且放在我家,下午我派警车给你送到城隍庙店里。”接着催仲华一起到证券公司去提猴票。
    途中,“郑成”一直佯装与“同事”谈着“案件”的事。而仲华的注意力都被他的电话吸引过去,顾不得多想别的事。
    过了一会儿,“郑成”好不容易放下手机,但刚与仲华说了几句话,手机又震了起来。“郑成”接电后“大吃一惊”,满怀歉意地对仲华说:“出事了,犯人翻供,所长叫我马上赶回去。唉,吃我们这碗饭就是这样,没办法!证券公司只好你一人过去了。那里有个女的在门口等着,圆脸,姓黄,名叫黄萍,我会给她打电话的……”说着,就让司机停车,然后急匆匆地下了车。
  租房设局卷走巨款
    仲华刚到证券公司门口,就接到“郑成”来电,问见到“黄姑娘”了没有?仲华回答“没见到”,“郑成”忙劝慰道:“不要急,再稍等一会儿……”
    其实,“郑成”下车后,跳上另一辆出租车,飞也似的往“家”中赶去。途中,他不时地给仲华打电话,目的是拖住他。一到“家”中,“郑成”就把当诱饵用的邮票及21.2万元现金席卷而去,然后把手机关了。
    仲华在证券公司门口等了老半天,不见“黄姑娘”的影子,给“郑成”打电话,对方却已关机。仲华心里“咯噔”一下,情知不妙,急忙往“郑成”的“住处”赶,却昏头昏脑怎么也找不到具体方位。他猛然间想起口袋里揣着的出租车发票,费尽周折总算与司机通上了电话,幸亏这位司机记得地方。热心司机把仲华送到刚才的上车地。仲华找到房东,打开房门,见房内除了家具,却什么都没有了。仲华旋即赶到房屋中介所,工作人员两手一摊:此人只付了押金,没签约,姓啥叫啥也没留下……
    在浦东某派出所,仲华方知该所从无“郑成”其人。至此,仲华终于明白,“郑成”是个冒牌警察,名字也可能是假的。眼见20多万元血汗钱就此付诸东流,仲华只觉得心在滴血……
    这个老实本分的生意人哪里料得到“郑成”此举已蓄谋已久:5月27日,眼看仲华就要“上钩”,他连忙花数百元押金,通过房屋中介在距浦东某派出所不远的小区里骗租到有家具的一室一厅单元房一套。待骗局得逞,立即弃屋而去。用区区几百元“换”来20多万元,奸计得逞,“郑成”好不得意。
  废支票骗珍贵邮品
    那么“郑成”用来诱骗仲华的珍稀邮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他真是一位集邮高手?其实,这些邮品正是“郑成”另一桩骗案的赃物,那次行骗害得事主痛不欲生。这些邮票是“郑成”4年前从一个在老城隍庙邮市开店、名叫秦立的老邮迷那儿骗来的。
    2000年2月26日下午,“郑成”冒充某派出所民警,手持一本《邮品目录》,向秦立指指点点,要买这,要买那,他要的多为民国邮票、猴票等珍品。听说“郑成”是警察,秦立就少了防备之心。在谈交易的过程中,“郑成”听说秦立住在将动迁的老房子里,当即拍胸打包票:“拆房子的事找我好了,我是管段民警,搞得定!”几碗迷魂汤立刻把秦立灌得晕晕乎乎。
    最后,两人谈定以30万元成交,并约定第二天早上在某派出所门口会面。“郑成”生怕秦立进门找他,“西洋镜”被戳穿,所以特地关照秦立:邮票是一个朋友托我买的,我只赚点“跑腿费”,民警纪律严,不允许做生意,你不要跑到办公室里来找我,否则影响不好。我会走出来的,你等在门口好了……
    接下来的情节与4年后在仲华那儿发生的差不多。不过“道具”多了一张空白典当行支票——当他把价值30多万元的邮票骗到临时租来的“新家”以后,用这张早已作废了的支票把秦立支开,然后卷走全部邮票……
    4年以后,“郑成”以此为诱饵,到仲华处骗取巨额钱款,这就是“郑成”精心设计的连环骗局。
    不过,老邮迷做梦也想不到,他的这些心肝宝贝有朝一日竟会回到自己身边——
    今年6月下旬的一天,老邮迷在不知不觉间步入久违的老城隍庙邮市。巧遇邮友仲华。见仲华愁眉紧锁的样子,便问:老兄,你有何烦心之事?仲华长叹一声,向老友倾诉了一个月前被骗20多万元巨款的事。秦立问:骗子拿来的是什么邮票,值这么多钱?仲华就将邮品的名称讲了一遍。
    老邮迷一听,原来仲华所说的这些邮品就是4年前“郑成”从自己那儿骗去的。秦立也不由得慨然长叹。
  邮迷上书要求破案
    这一奇案在邮市传开后,来自黄浦、徐汇、虹口、普陀、浦东等地区的邮友们在聚会时获悉:近年来,有多人被这个名叫“郑成”的所谓民警以完全相同的手法骗去大量珍贵邮票。众人当即决定联名上书市公安局,要求警方尽快破案,以保社会安定。
    市公安局刑侦总队领导十分重视此案,当即责成二支队会同浦东公安分局刑侦支队组成专案组,全力侦办此案。
    按照部署,民警们逐一走访受害人,详尽地了解被骗经过、作案手法等等。受害人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因数十年心血毁于一旦而肝肠寸断;有家庭经济拮据的下岗工人,本欲将家传的珍邮变卖了贴补家用,不意竟成骗子的囊中之物。
    专案组深入一查,这样的案件竟有10多起,作案人都是“郑成”,手法类同。
  “郑成”终落法网
    本案的难点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受害人中很少有人报案,且相互间不通信息,使警方丧失了最佳破案时机;而作案人十分狡诈,在与受害人多次接触中,除了一个假名“郑成”外,很少留下蛛丝马迹。但这一切都难不倒警方,根据受害人的描述,警方绘制出作案人的模拟肖像,同时明确了“郑成”的概况:上海人,30多岁,体型瘦长、肤白,活动范围多在浦东地区……专案组决定把“郑成”的模拟肖像大量复印后,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缉。
    凑巧的是,《协查》尚未发出,侦查员们在走访各涉案房屋中介所时,发现了“郑成”留下的一张假身份证的复印件。这是“郑成”在长达7年的诈骗生涯中留下的唯一物证!
    身份证虽是假的,照片却是真的。侦查员们把该照片与模拟肖像进行比对发现,两者惊人的相似。印有骗子照片的《协查》迅速下发,一个以浦东地区为重点的“大海捞针行动”迅疾在全市公安系统内展开。
    终于,专案组获得确切信息:“郑成”与两名在网上搭识的女子将于7月30日在浦东地区一家邮电支局门口会面……
    浦东警方立即张网以待。当天中午,超级大骗子一头撞进法网。
  赃物价值200万元
    归案后的“郑成”自知铁证俱在(他诈骗所得都藏匿在家中,大多未及“出手”),无法抵赖,在供出自己真实身份以后,一口气交待了10多起案件,其中10起已经警方查证核实。
    警方侦破此案的消息迅速传开,受害人闻讯,无不雀跃。一位受害人写信给市公安局领导说:“没想到这么快就破了案,人民公安为社会稳定割除了一个大毒瘤,可喜可贺!”
    经查,“郑成”真名范敏,系上海市的无业人员。此人虽好逸恶劳,不图进取,却颇具心计。
    1998年始,他冒充警察作案,屡屡得手。欣喜若狂之余难免心惊肉跳。冒充警察作案是什么罪名,他心知肚明。于是在2001年,他一度“金盆洗手”,当起了产品销售员。但他很快发觉这项工作发挥不了他“智商高”的特点,累死累活挣不了几个钱,远不如行骗来钱快。于是他再操旧业,果然得心应手,“进账”动辄数万、几十万,好不爽快!虽然害怕两字经常萦绕脑海,但理智却被“贪婪”两字所麻醉、所替代……
    范敏到案当日,侦查员们冒着酷暑在其家中起获大批赃物赃款。邮册、银元、古玩、印章、纪念币……满满当当装了好几个大纸板箱,总价值高达200多万元。
    邮市骗案、盗案并不鲜见,但案值如此之大,令人咋舌。一位在同类案件中见多识广的资深警官说:“在邮品市场上,一个人做下这样的大案,闻所未闻!”8月11日,范敏被依法逮捕。
  骗子何以屡得手
    纵观全案,不法之徒之所以能屡屡得手,除了受害人的轻信外,另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是假冒了警察之名作案,警察是正义的化身,以这样的身份出现,最能博取人们的信任,尤其是不法之徒经过乔装打扮,周密地设计了每一个行动的细节如为“同事”买点心、在桌上放置几个公安局印制的信封等等不由人不信其真。
    其二,一些房屋中介商见利忘义,见了几百元押金,就不按正常程序办租房手续,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可以设想,如果租房一定要凭身份证(所幸的是10多起案件中,总算有一位房屋中介商坚持要“郑成”留下身份证复印件,给破案提供了有力的物证)签约,那么即使不法之徒使用了假身份证,也会留下照片和笔迹,为日后警方查案提供了线索。
    其三,不少受害人在受到欺诈以后,只是“打落牙齿往肚里咽”,没有及时向警方报案,使警方丧失了最佳破案时机,也使自己陡增烦恼与痛苦。
    除了沙漠,凡有人群的地方,形形色色的欺诈案件总是难免要发生,但只要消除贪小心理,增强防范意识,骗子就难售其奸。即使不慎上当受了骗,也应及时向警方报案,以求把损失减低到最低程度,同时也能使骗子及时被绳之以法。(赵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