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5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六版:调查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熊掌和鱼可以兼得
“新昌现象”的制胜秘诀在于做好节能降耗的“加减法”
本报记者 陈岚

  当下,全球遭受“金融风暴”的袭击,各大行业的经济状况一如这深秋的天气,一派萧瑟。然而,在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新昌的民营制药企业却依靠科技进步,走集约化经营的新路子,以科学发展观来打造核心竞争力,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喜人态势,成就了外界为之惊叹的“新昌现象”。近日,记者走进其中两家制药企业——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和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探寻他们的制胜秘诀。

  减法:重污染产品一律“格杀勿论”
  10月30日,记者来到新昌,这天下着小雨,空气清新。随着车子渐渐驶近,记者发现,新昌制药厂四周不远处便是大片的住宅区,清清的新昌江江水从厂区附近缓缓淌过。更为惊讶的是,无论是在厂区周围,还是进入工厂大门,都没有闻到异样的气味。厂区内青草、绿树生机勃勃,一派井然有序的场面。
  在新昌制药厂,几乎每一个员工都能将企业著名的“三高两低一结合”战略倒背如流:着力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低消耗、低污染产品,做到原料上档次和特色制剂创品牌相结合。在这个战略中,“低污染”尤其被看重。
  控制污染,必须从源头着手。新昌制药厂厂长张定丰告诉记者,任何新产品在开发投入生产前,该厂都会实行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坚决不上重污染工业产品、工艺技术落后的产品和无污染治理措施的产品。
  几年前,投资四百多万元开发成功的盐酸曲马多产品,在生产前的审核中,由于环保问题而被当即否决;胃溃疡良药奥马拉唑在研发过程中,被发现该产品工艺收得率低,投产后会产生较多的废水、废渣,讨论后也被“封杀”。沿着这个思路,该厂对一些重污染产品一律“格杀勿论”,痛下决心停产;一些很有市场但耗能较高、污染较大、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也被一一淘汰。取而代之成为企业新支点的,是一系列科技含量高、污染少的新优产品。
  新昌制药厂环保科科长俞敏是一个在厂里干了20年的老员工,见证了制药厂一步步的成长。“我们现在的新厂区是1992年建成投产的。当时在厂区的边上,几乎没有什么人家。随着这几年房地产的发展,厂区周围建起了越来越多的住宅区,同时也给企业的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些年,该厂的一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带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硫化氢。这一物质只要在空气当中有百万分之一的存在,就会让人感到不适,周围居民曾有过不小的意见。为了减少硫化氢的排放,新昌制药厂下足了功夫。
  一开始,厂里采用氢氧化钠来吸收硫化氢,但是吸收之后产生的硫化钠同样无法很好地处理;后来,改用生物方法,利用硫氧化细菌来吸收,这一做法虽然大大降低了成本,但是由于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这两年,厂里通过工艺改进,彻底消灭了硫化氢的产生。“这个几句话能说完的过程,花费了厂里数百万的资金投入和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却收获了周围居民很高的满意度,物有所值。”

  加法:废脚料变成了燃料
  传统的生产方式:原料——产品——废弃物,是一种线性的非循环模式。新昌制药厂则致力于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节约的同时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
  该厂动力部经理刘新良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厂里在生产其龙头产品“天然维生素E”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种催化剂——二氧化锰。这种催化剂来源于天然锰矿,厂里每年的用量超过一万吨。原本,这些催化剂经过一次催化反应后,就会被废弃,不仅生产成本高、资源利用效率低,还得花去巨额的环保处理费用。后来,经过技术攻关,新昌制药厂完成了二氧化锰的循环利用技术路线,并投资三千多万元建成了一个二氧化锰循环利用车间。刘经理算了这样一笔账:“车间投产以后,每年可减少天然二氧化锰的消耗达九千多吨,为厂里节省了一千多万元的成本,三年便能收回投资成本。更为关键的是,每年可以减少高浓度废水排放33000吨,这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与此同时,厂里积极推广节能技术改造,制订切实可行的节能计划,从技改、管理等各个环节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近几年,该厂实施大小节能方案一百多项,2008年综合节能改造投资2970万元。
  变废为宝也是新昌制药厂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绝活。早先,厂里生产“天然维生素E”时会产生一种废脚料,原本是废弃之物。后来,厂里的技术人员发现,这种废物居然可以变成宝贝,如果利用得好,能代替燃料使用。于是,通过与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的合作,该厂把这些有机废料加工成了20号燃料油,替代柴油作为燃料,不仅减少了废料的环境污染,还可以每年节约柴油两千多吨,节约生产成本一千余万元。
  2008年1月至9月,新昌制药厂实现销售额24.82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万元产值能耗0.18吨标煤,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在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新昌制药厂在节能、环保设备和绿色先进生产工艺上几乎“不计成本”的投入。“其实,废气废水都是钱。”新昌制药厂厂长张定伟说,“企业在节能环保上投入的巨大资金,很大一部分都能在三五年的时间内回收,同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从废酒精中淘宝开始创业
  与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新昌制药厂相比,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显得更为年轻一些。20年前,在家乡一所山村中学里当化学老师的胡柏藩面临着人生的抉择。
  为了抓住改革开放这一大好历史机遇,让乡村的百姓富裕起来,胡柏藩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他忍痛放弃了自己考研的金色梦想,走上了创办企业的风雨之路。
  创业之初,全厂所有的资金只有学校老师们筹集的10万元钱。胡柏藩带了6个人,从回收废酒精开始,全部自己动手。当时的胡柏藩既是厂长又是装卸工,既是技术员又是操作工。
  艰辛的付出很快得到了回报。凭着准确的市场判断力,胡柏藩认识到化工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超前,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走科技兴厂之路。
  1990年下半年,经过反复的市场调查,新和成筹集了60万元资金,成功研发出了第一个国家级新产品——乙氧甲叉,当年就实现产值1047万元,利润64万元。企业从废酒精回收跨入了医药原料药生产行列,实现了质的飞跃。
  尝到了甜头之后,新和成的成长便和持续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继而又开发出了十多个国家级新产品。每个高新技术产品的成功开发与产业化,都使企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而这些产品的投产,打破了国外大公司长期垄断的局面。
  回首从一家回收废酒精的小厂到国际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过程,胡柏藩充满感慨:“这几年,企业一直没有建办公楼,却在科研开发上平均每年按销售额投入3%——6%,最高一年达到了9%。这正是因为我们充分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高科技领域上不断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

  科学发展观融入企业文化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善待员工,是两家企业不谋而合的发展理念。
  “以我个人的理解而言,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企业的发展,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人。”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春波如是说。
  知识经济的世纪,是人才和信息的竞争时代。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对自己的科技人员采取限制措施,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但新昌制药厂却早在2002年就开始实施“鼓励人才自由来去”的开放性战略。
  除了工资浮动、给住房、发生活安置费等优惠条件外,该厂还特别强调:大中专毕业生和技术人员来去自由,若要走企业决不强留;同时鼓励技术人员考研攻博,读书期间还给他们每月发放生活费;出国留学的费用,照样由厂里负担。“受过厂里培养的科研人员,对企业有一种情结,他们会以各种方式报效企业。退一步讲,他们出去也是为国家作贡献,就算我们为国家输送人才,这也是好事嘛!”李春波这样解释他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让记者感受到他很有一种企业家宽容、包容的气度。
  这一宽松政策的实施,并没有造成人才流失,反而为企业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如今该厂有博士6人、硕士44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650多人,有技术职称的有1100多人。
  同样,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浓浓的“教师文化”的熏陶下,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成长舞台。针对企业内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新和成在企业内还开展了多层次的继续教育,让一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业务骨干有了学习的机会;该公司每年还选送一定数量的拥有本科学历的员工脱产改读研究生。企业每年花在员工身上的培训费就高达五百多万元。
  经过企业的精心栽培,一大批普通员工成为公司骨干。吴再红,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车间主任,后来又成为新昌基地的常务副总经理;王正江,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车间技术员又到车间管理人员,最终独当一面,成为新和成旗下一家大型子公司的总经理,手里运转着十来亿的资金。

  记者手记:
  福特汽车董事长福特曾言:一个好的企业和一个伟大的企业的区别在于,一个好的企业能够给客户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且还竭尽全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和谐、美好。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从新昌的这些企业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变成为企业自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方位,最终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也获得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