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一个镇就有七个“徐文长的故事”
嘉兴新发现50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展馆已在筹建中
本报记者 陈锦

  翻开人类文明的“画册”,让人惊叹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那些记载人类文明发展脚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嘉兴这个人文荟萃的地方,一轮从去年6月份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有关部门搜集到了95678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抢救了一大批濒危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为了让普查出来的“宝贝”重放光彩,嘉兴将建1800平方米的展馆,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个“家”,也为我们的文化记忆留一片精神家园。

  大海捞针
  近10万条线索,5000余个新项目
  10月17日上午,记者在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看到了由嘉兴各县市区精心制作的一本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该局文艺处处长陈双虎告诉记者,这里头记载了近3000名文化干部走村串户搜寻到的“宝贝”。
  从去年6月份开始,嘉兴市组织全市普查工作人员广泛深入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据悉,这次普查几乎涵盖了嘉兴市全部的农耕文明。截止到今年9月底,嘉兴市文化部门共搜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95678条,调查项目8979个。
  “这些调查项目包括了17个门类、200个种类,其中新发现项目5000余个,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陈双虎说,嘉兴的民间文学、手工技艺以及人生礼仪比较丰富,分别占到调查项目总数的27.4%、12.2%和12.2%。在这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嘉兴市文化部门重点对该市2493个濒危、高价值的重要“非遗”项目进行了抢救性走访与整理。

  沧海遗珠
  一个镇就找到了7个版本的徐文长故事
  徐文长是明朝才子,出生在山阴(绍兴)。他极为聪慧,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他的故事,然而整理成文的却很少。通过此次“非遗”普查,嘉兴秀洲区抢救了不同版本的民间文学《徐文长的故事》。“仅在秀洲区王店镇就整理了7个。”陈双虎说。
  王店镇一名文化干部介绍了其中一则《徐文长的故事》。
  传说某村豆腐坊里有位漂亮的姑娘,人称“豆腐西施”。姑娘有个怪脾气,每天卖豆腐时总是绷着脸,从来不肯对谁笑一笑。于是,有几位朋友对徐文长说:“如果你能引得她笑一笑,我们就请你吃一桌酒。”徐文长接受了这个挑战。
  第二天,徐文长光着上身,下身只穿了一条破短裤,腰里用一根烂草绳系着,手里拿着一只缺了口的碗,来到豆腐坊买豆腐。“豆腐西施”一看,顿时傻了眼:原本很英俊的徐文长,今天怎么装扮成这个模样?“豆腐西施”心里觉得好笑,但她还是忍着没笑出来。
  徐文长便买了豆腐,故意慢吞吞地转过身去,用力一蹲,腰里的烂草绳断了,破短裤一下退到了大腿上,露出光屁股。只听“扑哧”一声,“豆腐西施”终于掩面笑出了声音。
  后来,那几位朋友只好请徐文长吃了一桌丰盛的酒席。

  拍下老艺人的绝活
  除了整理这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市文化部门还对8664名民间老艺人、“非遗”传承人进行了走访。不仅将他们的个人情况登记存档,还利用录像、录音、摄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这些艺人的绝活。“如果不对这些老艺人进行走访,一旦他们去世,这些绝活可能出现‘断流’的危险。”
  桐乡蚕桑业在“中国蚕桑丝织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至今仍保留了“浙北清明轧蚕花”等众多的蚕桑生产民俗,还创造了享有“天下第一绸”美誉的濮绸织造工艺。
  桐乡一些农村还保存了珍贵的剥清水丝棉、缫丝等传统手工艺。生活在桐乡市洲泉镇北水塔的72岁张美金老人便掌握这一门手工艺。今年,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员知道张美金老人的绝活后,便带来摄影器材,记录下了这门手工艺的整个流程。

  活态保护
  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个“家”
  面对这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市有关部门并不止于欣赏,而是着眼于后续保护与活态保护。记者了解到,嘉兴市已开始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长期保护规划。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对传承技艺的兴致不是很高。为此,嘉兴市将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贴暂行办法》,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根据该办法,符合条件的65周岁以上的老人将每人每年获得2000元补助。
  同时,嘉兴市计划于2010年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并对外开放。规划中的该展示中心,将利用现有嘉兴大剧院一流的建筑设施,建成集收藏、研究及产业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展示馆,展览面积1800平方米,项目总预算达380万元。
  此外,嘉兴市还计划编辑出版15种文化科学普及类“非遗”丛书。
  陈双虎说,他相信,这样的保护举措会强化人们的文化记忆,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传承下来,并融入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