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5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68本日记见证50年变迁
本报记者 陈锦/文 通讯员 陈林聪/摄

  写日记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陌生的一件事情。然而,几十年如一日地写日记的人让人产生敬意。在台州市路桥区,有这么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张士友,从1957年开始,每天坚持写日记,至今整整记了68本日记。让我们惊叹的不只是日记本的数量,而是透过这些日记本,我们看到了一部关于我国改革变迁的“纪录片”,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68本日记叠起来有一米多高
  10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台州路桥区路桥街道良二新村3幢16号,见到了张士友老人。一进他家客厅,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个装满日记本的书柜。路桥区委报道组的王依友告诉记者,这些日记都是张士友写的,至今已有68本,累计两百余万字,而把这些日记本叠起来,足有一米多高。
  张士友告诉记者,他从上世纪50年代在部队当兵时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他更是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写上一段“最有趣的一件事”。记者随手翻开一本日记,国事、家事、身边事扑面而来。这些朴实的文字,既是张士友的自传,也浓缩着整个时代的改革变迁之路。

  遇到部队“精简兵员”
  张士友出生于1935年4月。1953年,他到台州椒江头门岛当兵,先后担任连部、营部通讯员。
  1957年正逢国家“精简兵员”,身为一名志愿兵的张士友内心有点“想法”。1957年4月,张士友在日记中写道:“4月10日,星期天,阴。下午由部队中校作报告,为什么今年复员比往年不同,因为我军按照勤俭建军的方针,减少军费开支,调动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所以,今年复员的人数比往年多。”
  4月11日,张士友又在日记中写道:“散会后,我找团参谋长,要求组织马上让我复员回乡,结果首长让我再帮助几天工作,我开始有点勉强,但还是服从了。”
  在这两篇日记中,张士友记录了一件当年的国家大事——精简兵员。而作为一名老兵的张士友作出了服从国家大局的选择。

  解放思想就像打篮球
  从部队复员后,张士友到路桥布厂工作。不久,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张士友又用日记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1978年12月25日,张士友在日记里写道:“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说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号召干部、党员、人民学经济、学科学、学管理,我坚决拥护响应!”
  此后,工厂职工可以拿奖金了,张士友所在的路桥布厂的工人自然也领到了奖金。张士友在1979年8月8日的日记中写道:“7月份奖金每人平均5元。”
  后来,张士友担任布厂厂长,而由于布厂属于集体性质,单位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张士友于1979年11月7日写下日记:“单位负担越来越重,连退休工人加起来总数有350多人。开双班制产布量不足10万米……”
  1987年12月3日,布厂正式启动承包责任制,张士友记下日记:“上午由我再次主持支部、厂部会议,又一次专题讨论各车间的承包责任制问题,初稿草案已定。下午,准备公布于众,实行招标承包。”据张士友回忆,当时会后确定了3位副厂长承包3个工区,还对漂染、验质、辅助车间和供销科实行承包经济奖罚办法。那时候路桥属于黄岩县的一个镇。提及那段岁月,张士友记忆犹新地说:“当时的县长把解放思想比作打篮球,队员怕犯规肯定投不中球。”

改革开放导致观念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有些人萌生了独自做生意的想法,这在张士友的日记里也有体现。翻开1988年3月23日记的日记,张士友写道:“中午,红坚叫我借二三千元钱给他做生意,我很生气,骂了他一顿。”张红坚是张士友的小儿子,身为厂长的张士友觉得儿子的想法很难理解:现有的工作不做,竟然想去做生意,“这不是给我丢人嘛”。5月4日,张士友在日记中继续写道:“红坚还想做生意,他这一着棋是走错了,子大不由父啊!”
  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张士友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张士友自豪地说,现在他的女婿和两个儿子都各自办了企业,收入比他当集体厂厂长时高了不知道多少倍。今年8月15日,张士友在日记里欣慰地说:“目前女婿家有4辆车,大儿子有私家车2辆,小儿子家2辆……”
  其实,除了记载国家大事,在老张的日记里,还有许多日常生活的变化。如今,张士友常常和老伴去旅游或看看戏剧,给晚年的生活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张士友高兴地说:“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