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夕阳在海上拖出了一道长长的金辉。岸边,一个个黄色的帐篷支了起来,灯火明烛仿佛千百株桃花盛开,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滨港路的夜排档,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吆喝声、锅碗瓢勺声、渔船的鸣笛声,和着欢歌笑语,奏出了一曲美妙的渔港“交响曲”。和那些抱着吉他唱着流行情歌的歌手相比,朱秀定是另类的:年纪一大把,拉着二胡,自编自唱“新闻歌”。 盛夏的夜晚皎月当空,海风习习。记者坐在滨港路的一处夜排档里,边品尝着海鲜,边欣赏朱秀定唱的新闻:“5月12号,汶川一声震,地动山摇好像大炮轰。13万解放军,直冲一线把人救,件件事迹真感人……”这是朱秀定最近创作的新歌,在刚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这首歌有着不错的点唱率。朱秀定拉着二胡深情演唱的同时,周围桌上的客人,也被吸引得转过头来细细聆听。一曲唱罢,掌声四起。
为寻生计
半百年纪卖唱为生 今年71岁的朱秀定是宁波鄞州区咸祥镇人,年轻时就爱好音乐的他,曾经做过几年小学音乐教师,后来参加了一个地方上的业余文工团。但在他50岁那年,文工团因为效益不好,解散了。朱秀定成了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失业人员。 “那时候,妻子没有工作,儿女都还小,一家人全靠我养活。可我已经年过半百,新技术学不了,工作也不好找。能怎么办呢?唯一会的就是拉着二胡唱点小曲儿。为了维持生计,我开始卖唱。”朱秀定回忆说。 刚开始的时候,朱秀定在从宁波到舟山的渡船上唱。但当时,在渡船上卖艺是不被允许的。“那时候,常常有民政局的同志找我。一开始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发现和我一起被叫去的,还有不少叫花子。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差点要被当作流浪人员遣送回去了。” 他在普陀卖唱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8年,朱秀定在从沈家门到桃花、六横、普陀山等地的岛际航船上演唱。那时他唱的是一些流行歌曲和民间小调,偶尔会在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里填进方言歌词。渡船上的人多是舟山本地人,他们对朱秀定方言说唱的形式很是喜欢,听完一曲,都会自愿地掏出几个硬币来给他。而这些钱,保障了朱秀定一家的基本生活开销。
唱了一段时间,有一对安徽的小夫妻也来航船上唱歌。就这样,朱秀定唱他的方言小调,小夫妻唱他们的流行情歌,大家相安无事。 几年之后,朱秀定有了一定的积蓄,已经不用再为一家人的生活开销担忧了。而那对小夫妻,也不来航船了。
没有执照 夜排档里“流窜”唱新闻 原来,那对小夫妻转移了“战场”。当时,沈家门夜排档名声鹊起,吸引了一拨拨慕名而来的食客。消息灵通的小夫妻来到这里掘金。朱秀定偶然听说了之后,也走出航船来到夜排档,奏响了渔港“小夜曲”。 沈家门夜排档到如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在夜排档唱歌的人一直就不少,但他们唱的都是一些流行歌曲。朱秀定决定创出自己的特色——做个“红色宣传员”,把国内外的重大新闻都“唱”出来。 有了创作思路之后,朱秀定灵感大发,他马上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创作了两首“新闻歌”。 回忆起当时灵感迸发的那个瞬间,朱秀定的眼神里很是自豪:“一首唱的是反对台独,一首唱的是抵制法轮功。这么多年过去了,歌词我不怎么记得。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当时的反响特别好。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没见过这样的表演形式,感觉很新鲜。”
然而那个时候,朱秀定在夜排档卖艺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夜排档建立之初,缺乏有效管理。有的艺人为了迎合某些客人的低级趣味,擅改歌词乱唱一通;有的艺人死缠烂打拉生意,弄得客人和摊主都很烦。 “当时,我们在前面唱,后面就有巡逻的民警盯着。我被民警抓过好几次,还被罚过款。当时自己挺后悔的。可同时,我又发现我唱的东西很受客人欢迎,甚至还有食客替我向民警说情。后来,我们终于等到了持证上岗的一天。”说这话的时候,朱秀定拿着挂在自己胸前的牌子掂了掂,似乎在感觉它的分量。 从2002年初开始,普陀区文化部门对夜排档艺人登记造册,并对其进行上岗考试,择优录取。上岗证期限为一年,以后每年都要进行考核。朱秀定就成了在沈家门大排档持证上岗的第一批艺人中的一员。
持证上岗 “新闻歌”追求与时俱进 朱秀定说唱的新闻几乎都是根据时事自编自演的。 “非典”肆虐时,他自编自唱了通俗实用的抗“非典”歌曲:“‘非典’病凶得很,去无踪来无影,体温超出三十八度,干咳无痰气又紧,这种症状要当心,赶快隔离去就诊,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咱老百姓,拨出国款二十八亿整,防治‘非典’病……”
“新闻歌”也有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变化和风土人情的。普陀区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沈家门、朱家尖、东港开发区等地面貌大变,对此朱秀定自然“歌兴”大发,创作一曲:“一更月东升,我来唱唱沈家门,滨港路造得崭崭新,普陀面貌真当灵,灵就灵在夜排档,日里拆掉夜到搭起长蛇阵……”
每天晚上的7点到10点,朱秀定都会准时出现在沈家门大排档。朱秀定喜欢在唱歌的时候戴个棒球帽,他说这样会使自己看起来更年轻。事实上,年过七旬的他精神矍铄,看起来远比同龄人显得年轻。 在大排档唱歌的艺人一般都会手持一张“价目表”,上面清楚写着“十块钱两首”之类的标价。但是朱秀定没有这个“价目表”,一把二胡,一个葫芦丝,便是他的全部行头。“我还是像以前在航船上唱歌时那样,随客人给钱,不给也没关系。现在我唱歌不完全是为了生计,这是我的爱好。” 现在,关注新闻热点,已经成了朱秀定生活里的重要部分。平时他十分关心国际国内形势,总会找一些有关书籍来读,还很关注电视新闻。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白天在家里看新闻,晚上在夜排档唱新闻。我的歌和你们记者的文章一样,都要与时代合拍,这样才能受大众欢迎。” 朱秀定说,等奥运会开了,他要搞个“奥运组歌”,唱唱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