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百年名校的人文景观,一边是九省通衢的市政规划。当一座高架桥将在武汉大学侧门拔地而起时,激烈的博弈发生了。
与校方数次沟通未果后,武汉市政府决定开工。但工程随即被武汉大学成功阻止。
2008年7月初,当记者来到现场时,高架桥工地仍未复工。武汉大学正在组织专家,对高架桥方案进行论证。人文与交通,地方与高校——双方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仍是悬疑。
一项工程 紧邻百年老校的高架桥 曾经忙碌的数百名工人撤出了,轰鸣的推土机声停止了。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中央——那个巨大的高架桥工地里,没有任何施工的迹象。一位项目经理正让保安在工地周围安装铁丝网,防止小偷的光临。
工地中央,约两层楼高的数十个水泥桥墩已拔地而起。而在施工挡板10米开外,就是武汉大学的围墙。 这座设计中的高架桥主体桥身及相关匝道全长2235米,采用全封闭快速路的方式。它属于武汉市二环路改造的一部分,是该市史上最宏伟的路桥工程之一。武汉市民对这座高架桥寄予了“天堑变通途”的希望——按照市政府的说法,竣工后可以解决数十万人的出行难题。工程总投资已达12亿。
洪山区街道口——这个高架桥的施工处,一直是武汉“最著名”的交通拥堵点。如果乘坐出租车经过这里,司机通常会询问乘客是否可以绕路,否则,一段50米的路或许需要20分钟才能通过。
但对于比邻大桥的武汉大学来说,这个钢筋水泥的巨型建筑如同噩梦。高架桥一旦成型,将有几十米长的桥身横跨于武汉大学侧门外,桥身高约10米。
“一旦高架桥建成,百年老校风貌不再。”在这所著名高校的反对下,2008年6月4日,工程被叫停。
这所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的高校坐落于著名的珞珈山,北门正对东湖,每年春天的樱花也是这里的一景。“不敢想象,在樱花林中抬起头就看到一座高架桥的感觉。”一位武大学生抱怨道。
“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复工。”施工方的一位项目经理说。因为工地约占整条马路宽度的1/3,停工加剧了拥堵。
而在此时,武大校方正在紧急搜集这座高架桥的资料,准备与武汉市政府再次“沟通”。
一个疑问 “为什么事先没有征求我们意见?” 武汉大学基建部副部长刘宇舟对记者表示,最初获悉建高架桥消息是通过2006年11月3日的一封公函。这封信来自武汉市城市投资集团——它是武汉市所有市政建设的投资方,其下级桥建集团则是代建单位。公函明确提出,因为要在武汉大学旁边实施高架桥工程,“特向武汉大学借地改造排水系统”。
因为疑惑,武汉大学并没有回复。作为工程代建单位的武汉桥建集团,很快派一名工程师到武大接洽。“先找到武大基建部,基建部说不接待,要我们找校长。”桥建集团副总经理刘伟说,“后来,武大方面又要求武汉市政府再出个文件。我们觉得犯不着,就没再找武大借地。”在刘伟看来,借地的目的只是用来堆放施工材料、搭建临时设施,武大不同意,他们可以另找地方。
2007年1月16日,武汉大学再次接到了武汉市政府办公厅要求借地的函件。此时,武大觉得,应该搞清可能出现在自己身边的庞大工程。校方以对二环线与学校规划用地相交之处建设方案不清楚为由,于2007年2月8日致函市政府,“邀请市领导莅临学校指导工作”。
除了影响学校的人文风貌之外,距高架桥十几米远还有一个被称为茶港社区的教师宿舍区。校方认为:高架桥建立起来将使得三楼以下终年不见阳光,而四楼以上住房将长期遭受24小时的汽车噪音以及粉尘污染。在这个小区的850户人家中,很多是武大教师。
“这么大的一个工程,武大又是被涉及的最大的单位,为什么事先没有征求我们意见?”刘宇舟表示。
按照环境法等的规定,一个大型市政项目需要经过环评才可上马,而环境评估要求所涉及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发表意见。涉及的单位范围为,生态评估需要纳入项目周边300米内单位的意见,而噪音和大气污染应纳入周边200米内单位的意见。事实上,这座高架桥中的一段,与武汉大学杨家湾校区几乎擦身而过。
“规划前没有征求我们的意见,这绝对是事实。”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光对记者说。这位教授被武大任命为高架桥“校内评估小组”组长后,曾多次向武汉市规划局申请查看环境评估报告,但“对方一直默然处之”。最后他通过个人渠道,拿到一份只针对珞狮北路一段高架桥的环评报告。“至于二环线整个规划的环评到底做没做,我们不清楚。如果一个项目没做环评,那么就应一票否决。”李光说。
这份报告显示,相关规划部门曾随机选择46名武汉大学校内人员进行问卷,7人不同意建设高架桥,其中包括两名学生。“环评中随机抽取是一种最低级的办法。选学生本来就不对,因为学生是流动的,而且环评没有武大法定代表人的意见。”李光说。
一种努力 能不能改高架为隧道 2007年3月2日,《长江商报》刊发了武汉二环路建设规划方案详情。武汉大学方面称,这是他们首次得知高架桥的具体情况,和大多数市民一样。
根据武汉大学的要求,4月24日,武汉城投公司来校介绍高架桥具体方案。按照城投公司下级单位桥建集团的说法,为武大讲解规划方案“是出于对学校的尊重”,但这并不属于桥建集团的义务——此前,桥建集团已派工程师与武汉大学接洽说明情况。 之后,武汉大学一直在试图使市政府改变高架决策。7月25日,副市长尹维真来到武汉大学——这是武汉市和这所高校的第二次面对面沟通,第一次是在6月14日。
“我们从来不反对市政府建设二环线。”李光说,“但是在武汉大学旁边建立这样一个可能破坏风貌的高架桥,是不是没有替代方案?”在上海,为了保证百年复旦不受破坏,2005年9月,上海市政府规划部门决定在中环路高架主线经过复旦门口时,变高架为地道。
这次会议结束后,高架桥的一些前期工程仍在推进,比如,高架桥南段已开始施工。而在2008年5月初,珞狮北路高架桥正式动工。被武大学生称为“霸王硬上弓”的做法,引起了校方的极度不满。 为平息争端,5月4日,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市长阮成发来到武汉大学再次沟通。 这是一次让很多人感到为难的交锋——立足武汉110多年,武大和这个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汉市长阮成发(武大1985届的毕业生),在5月4日表态:“我很想为母校做点事情。武汉大学是武汉的骄傲,学校领导和师生有意见,非常能理解。但是改善武昌区交通状况迫在眉睫,二环线点对点30分钟规划就是重要手段。” 记者获悉的内部资料表明,阮成发的基本态度是,如果武大同意建高架桥,市里将从四个方面给予补偿:一是在尊重武汉大学意见的前提下,尽快对武汉大学地区的环境进行总体规划,避免今后再在周边建高楼。这个规划将在2-3个月内完成。二是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三角地”由市政府花钱拆建、绿化,在2-3年内完成。三是改善武大出口通道,在正门、侧门做行人地下通道。四是支持武大教职工宿舍建设。
事后,记者向武大求证这些内容,校方不置可否。
这次会谈并未达成最终的一致意见。武大党委书记顾海良提出,请专家重新论证武汉大学段高架桥建设方案,市委书记杨松表示同意。武大方面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二环线的规划同样经过武汉理工大学以及湖北省政府,但均以隧道方式通过。
对此,桥建集团副总刘伟解释:“武汉理工大学门口是个高坡,高坡上就不适合修桥,适合走隧道。而在湖北省政府旁边原来就有一个桥,如果再修一个桥,挨得最近的地方相距只有10米,你想想那是个什么样的景观?这种规划完全是因地制宜。”
“走地下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武汉大学那一段高架桥的地下本来就有排水箱涵,如果做隧道就要在排水系统下面做,那样就要做很大的排风口。而且隧道无法在中间设立入口,周边单位的车辆进入只能绕到两侧入口,又会造成拥堵。”刘伟说,“这里还有武汉地铁7号线,如果走隧道,地铁就要再深挖。”
有专家估计,现有高架桥如改为隧道,可能要增加2亿元投资。
面对技术上的难题,武汉大学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式。武汉大学向市政府提出,将现有的排水箱涵挪至武汉大学校内,武汉大学以这样的方式作为让步,希望改高架桥为地下隧道。目前,这一方案尚在沟通中。
一个逗号 工程已经被叫停 此次会议后一个月——2008年6月4日,北段高架桥悄然停工。桥建集团发给项目施工方的通知函上称:施工人员机具设备可退场,但施工监理管理人员现场待命。“从5月底就陆续在吹风,市里主要领导指示工程暂缓,具体原因不清楚。”刘伟回忆。
对于一所部属高校如何叫停正在建设的重要市政工程,外界颇多猜测。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称:“我们和市政府就高架桥先后沟通了二十多次,市里比较重视。武汉大学可以通过人大或者政协反映这个事情,但是武汉大学没用这样的方式。”
6月12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了二环高架桥悄然停工的消息,但并无更多细节。此后,停工的消息在当地媒体上没有更加详尽的披露。
现在,武汉大学门外道路上,只留下一排蓝色的施工挡板和一条尘土飞扬的马路。这一切只能等到武大与市政府达成一致之后才能有所改观。武汉大学透露,他们已经召集相关专家进行自我论证,准备再次与市政府以及规划部门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