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0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去年本报报道过立志要当农民律师的吴清泉当上了村支书
“律师村支书”的依法治村实验
本报记者 陈锦 文/摄

  去年,凭着对法律知识的渴望与热爱,湖州市安吉县良朋镇晓云村农民吴清泉通过了全国“最牛”的资格考试——司法考试,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本报去年12月26日曾作报道)。今年3月8日,更令人关注的是,在晓云村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这位农民法律人踏上了村“领头雁”的岗位——被全村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那么,这位村支书在调解矛盾纠纷、普及法律知识以及民主决策等方面,怎样发挥与展示自己拥有的专业法律知识,带领全村3500余名村民“耕种”好这块“法治责任田”?

  法律知识融化矛盾纠纷的“坚冰”
  在我省基层农村组织中,像吴清泉这样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村官是稀有的“珍宝”。
  6月27日下午4时,记者在晓云村见到了身材中等、说话严谨的吴清泉。他告诉记者,在这3个多月里,他也一直在思考怎样利用自己的专业法律知识依法治村,其中依法调解矛盾纠纷便是他倾力耕种的“法治责任田”之一。
  吴清泉说,在农村,多数村民缺乏法律知识,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常寄希望于宗族、亲戚等传统途径,以平息纠纷。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有时会违背国家的法律,而且也容易留下后遗症。因此,村干部必须运用法律知识给他们讲清楚,才能真正抹去双方的阴影,避免矛盾纠纷的进一步扩大。
  上任不久,吴清泉就运用此方法成功化解了一起陈年老案。4月3日,村民程某就向吴清泉反映,他有了老婆和孩子后,村里应该相应地给他添一些责任田。吴清泉明白,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的相关法律,在一定期限内农村土地的承包是不以家庭单位人口的增加而增加的。于是,吴清泉耐心地给程某讲解法律知识,还拿来相关法律条款,让程某查看。看了之后,上访路上走了5年的程某茅塞顿开,并表示再也不上访了。
  吴清泉说,他还打算建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矛盾纠纷调解室,室内摆放一些法律书籍,用法律知识去化解一块块矛盾纠纷的“坚冰”。

  计划在每个村民小组设普法讲堂
  矛盾纠纷需要法律知识去化解,然而要从根本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则需要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根据吴清泉的调查,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
  他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事例。村里有一户人家,3个儿子不愿意赡养一对七十多岁的父母,原因竟是当初这三兄弟分家时,父母分配不均。“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他们却不知道……”吴清泉说。
  为此,怎样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成了吴清泉睡觉前经常有的“思考题”。前不久,当地政府组织的一场普法教育让吴清泉找到了答案。原来,在晓云村附近有一条省道,其中一段人行道和机动车道分隔不是很清晰,村民们常常乱穿行,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于是,当地政府请了一名交警来讲交通安全知识,进行有奖问答,前来参与的村民积极性高涨,更重要的是,之后,那里再也没有发生交通事故。
  为此,吴清泉计划在全村16个村民小组,分别设立普法“讲堂”,定期就村民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由他或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设立知识问答,“答对的村民,可以获得一份礼品,这样,我相信村民的法律意识肯定会有所提高”。

  村里重大事项村民都有表决权
  村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就要保证村民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利,吴清泉对此有着更深的感触与办法。“以前,许多村里的重大事项,都是几位村干部说了算,村民根本没有参与进来,群众有一些看法。”吴清泉说。
  为此,上任后的吴清泉就开始着手实施这一规定,凡是村中的重大工程或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必须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代表进行民主表决,如否决票达到一定数目,则不予实施。4月3日,吴清泉就召开了关于“农村联网工程”的村民代表会议,让村民代表就这一工程的实施进行表决,结果,村民代表一致同意。
  “呵呵,没想到,我也有权对村里的大事发表意见,我希望以后这样的事情更多些。”事后,一位村民代表高兴地说。
  吴清泉表示,只有让村民充分发挥自己手中的权利,民主决策的机制才能生根发芽;只有在村民的有力监督下,村里的重大事项才能在“阳光”下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