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6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阳光下,我们帮你一起戒毒
本报记者 曹志男 朱兰英/文 王志浩/摄 通讯员 谢环洲 王依友

  毒品,就像社会的一个毒瘤。今天,毒品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吸毒人员总量持续增多,新增吸毒成瘾人员数量仍然很大,特别是新型毒品吸食滥用群体呈现几何式的扩张与增长;毒品犯罪诱发因素增多,案件高发势头不减,跨国跨省特大贩毒案件时有发生。截至2007年底,全省登记在册吸毒人员84745名。2007年,全省共查获吸毒人员19714次,其中新增吸毒人员13196名。
  加强戒毒和康复工作,是萎缩毒品需求、遏制毒品发展的重要环节。社区戒毒,这一全新的戒毒措施,是否能够成为我省禁毒工作的全新力量?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在禁毒日前夕,采访了杭州市上城区和台州市路桥区的社区戒毒工作。

  众人之力融化“毒”冰
  禁毒日前一天,30岁出头的台州路桥人小赵,兴冲冲地来到了位于自家社区的妙智街121弄10号:古街社区戒毒康复中心。“林姐,这个月我又胖了6斤,胃口好多了!”见到戒毒社工林亚群,小赵咧开嘴。
  8年前,小赵陷入了毒品的苦海之中无法自拔。8年里,他2次戒毒都以失败告终。今年4月份,听说社区办了戒毒康复中心,小赵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戒毒社工林亚群和周围人的帮助下,小赵不仅成功脱毒,体重也从90斤长到了118斤。
  “我更愿意接受这样的戒毒方式。我曾经主动到戒毒所里接受戒毒,可是被隔离和监视的感觉,让我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在社区,这种感觉没有了,我感到了做人的尊严。”小赵说。
  而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的小陈,昨天再次接到了街道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金彪的电话。说的还是戒毒的问题,两个人的对话进行得十分愉快。小陈已经有了5个月的身孕,快要当妈妈了。金彪对她格外关注,怕她一时糊涂再次吸毒危害到胎儿的健康。“一定要注意身体,别忘记尿检和思想汇报。有什么困难,随时打电话给我。”电话里,金彪不断地嘱咐小陈。
  小陈新的人生是在社区起步的。在这里,她渐渐地从心理上摆脱了毒品的魔掌,结婚、怀孕,开始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金彪是小营街道社区戒毒的专管员。他说,他所在街道接受的社区戒毒的24名成员,情绪都十分稳定,偶尔思想上出现反复,他们也能了如指掌。在这些戒毒人员身边,有专职人员、社区民警、社区医生、社区工作者、禁毒志愿者和禁毒人员家属等多支帮教力量。戒毒人员工作、生活乃至情绪上的变动,都能很快被身边的工作人员察觉。

  人文关怀始终伴随戒毒之路
  今年年初,台州市路桥区、杭州市上城区、乐清市被省禁毒委确定为3个省级社区戒毒试点工作县(市、区)。社区戒毒是新生事物,毫无经验可循,可是三个地方都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各自的社区戒毒工作模式。
  路桥区公安局禁毒大队大队长应友池说,社区戒毒是把新发现的吸毒人员、新型毒品成瘾人员,作为主要对象纳入社区戒毒。通过社区戒毒监护人员和禁毒社工跟踪帮教以及美沙酮维持疗法等措施,帮助吸毒人员在自家社区里戒毒并康复。社区戒毒期限为3年,按照要求,戒毒人员要定期在社区戒毒康复中心接受检测。前6个月,每半个月要进行一次尿检;第7到18个月,每个月进行一次尿检;第19个月到36个月,则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尿检。
  “《禁毒法》对社区戒毒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要求,所以这项工作本身具有极大的创新特性。”路桥区公安分局局长、区禁毒委副主任邱福康介绍说。经过准备,路桥区建立了“社会化参与机制、规范化运行机制、系统化保障机制”这三大机制,形成了一整套社区戒毒模式,包括为戒毒人员量身定制戒毒计划书;谈心、聊天,和戒毒人员成为知心好朋友;在企业建立帮教安置基地,解决戒毒人员工作问题等等。
  为了使社区戒毒规范化,路桥区公安局与司法、卫生、民政等部门多次进行了会审讨论,《社区戒毒工作规范》、《社区戒毒工作小组职责》、《社区戒毒人员档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同时,路桥区在社区戒毒工作中还聘请了服务大使14人、社工21人,另外还有许多社区戒毒志愿者。
  而杭州市上城区走的是“以街道综治中心为平台、社区为依托,坚持人性化与法制化并举”的社区戒毒新路子。社区成立了由街道综治中心专职人员负责的社区戒毒工作力量,并明确了公安、卫生、司法、民政、劳动保障部门等成员单位的分工职责。
  “无论何种模式,都体现了禁毒工作理念的转变。以前,很多人将吸毒人员看成是违法人员,现在则认为他们不但是违法人员,更是受害者,脑病患者。《禁毒法》的立法精神就体现在教育与救治相结合,强调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社区戒毒正是这种立法精神下的产物。”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总队长蔄牛说。
  “全社会都在慢慢地接受这一点。”金彪说,一开始在社区推行戒毒工作时,一些居民不理解,害怕原本应该在戒毒所进行的工作,突然就在自己的身边开展,会影响到其他人。随着宣传的深入,支持的队伍也在逐渐扩大。人们开始明白,毒品问题不是靠哪个部门就能够解决的,禁毒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戒毒社工林亚群也从每一个细节上注意体现对戒毒人员的人文关怀。为了保护涉毒人员的隐私,路桥区各个社区挂在墙上的涉毒人员一览表上只有编号,年龄、住址等信息都进行了模糊化的技术处理。为了避免被帮教对象难堪,林亚群总是选择晚上去家访。“毕竟大家都是街里街坊的,白天到吸毒人员家里去,他们难免会感到难堪。”

  真心帮助之下重燃生活勇气
  49岁的杭州人老董有着多年的吸毒史,毒品摧毁了他原本幸福的家庭,吞噬了他的财富和健康。“什么都没了,只有老母亲还没放弃我。”老董家住三楼,长期的吸毒让他完全丧失了行走的能力,他从来不下楼。
  “他与我们签订了社区戒毒的协议。美沙酮维持治疗点的医生每天给他送药,其他类似于尿检、定期谈心、法制教育和书面汇报等工作,也在他家里进行。这样,他足不出户也能接受完整的社区戒毒。”金彪说。
  为了帮助像老董这样的戒毒对象,杭州上城区专门制定了美沙酮维持治疗定额补助暂行办法,对生活困难、能按规定服药的社区戒毒和康复对象,给予每月100元的定额补助。小营街道为老董争取到了这100元的补助,街道还在为他申请低保待遇。
  对戒毒人员实行帮扶救助工作,已经成为我省社区戒毒的重要组成部分。路桥区为社区戒毒和康复人员提供了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法律援助等多方面的服务和帮助,尤其在拓宽安置就业点上做了很多努力。目前,路桥区浙江恒勃滤清器有限公司、齐合天地有限公司等戒毒人员安置点,已经安排6名戒毒人员就业。
  “现在我每天都按时上下班,有做不完的事,哪怕空下来,我也不会再去想那东西了。”在齐合天地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正在开铲车的小陈,30出头的他忙得满头大汗。来公司一年多,小陈不仅有了每月近2000元的工资收入,还学会了铲车驾驶。“我手里有技术,自己养活自己一点都没问题。”在小陈的笑容里,记者看到了他的自信和自豪。
  为了使社区戒毒工作更好地开展,路桥区还设立了禁毒基金,基金主要用于解决社区戒毒费用和救助有困难的戒毒人员。目前,通过筹集和接受捐赠,路桥区禁毒基金总额已达101余万元。

  社区戒毒还需众人相助
  然而,社区戒毒的道路依然坎坷曲折,困难重重。现阶段,我省乡镇(街道)没有专设禁毒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禁毒法》明确规定,社区戒毒人员应依法接受戒毒治疗,但从现状看,全省社区的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点只有18个,每天门诊维持治疗的人员不到2000人,远远满足不了新法实施后社区戒毒工作的需求。另外,我省医疗机构从事戒毒治疗业务的门诊点建设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戒毒人员难以接受到专业的治疗。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禁毒理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带来的是禁毒体制的重建以及一系列工作机制的转变。与此同时,毒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是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就在阳光下,需要我们长期去面对。只要全社会都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些转变,社区戒毒的所有困难就能一一解决。”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总队长蔄牛对社区戒毒工作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