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8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张开温暖的怀抱欢迎你
——灾区学生在浙江
本报记者 陈岚 文/摄

  6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过去整整一个月。
  当天凌晨5点,一列从四川开来的火车承载着272名灾区孩子想要继续求学的梦想,缓缓驶入上海火车站。这些年轻淳朴的面庞,渐渐清晰起来。孩子们或坐或站,不时地向车窗外张望,眼神里流露出彷徨、紧张、好奇,还有希望。
  在站台上,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对这272名来自广元的中职学生郑重许下承诺:“孩子们,从这一刻起,你们就是浙江900万学子中的一员。这里已经为你们安排好了一切,你们就在这里安心读书……”
  我省将接收3000名广元中职学生,这272名学生是其中的第一批。站台上简短的欢迎仪式后,他们分乘9辆大巴,前往杭州、嘉兴、绍兴、宁波、湖州等地的学校,开始他们在千里之外的崭新的求学生活。
  记者跟随25名青川县高级职业中学电子技术专业的同学,来到了他们的“新家”——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青川孩子:爸爸妈妈,这里很好!
  来到中策职业学校的25个孩子,在青川的时候就都是同班同学,彼此之间很熟悉。但去接他们的老师说,或许是因为天生腼腆,也或许是因为来到新的城市有太多陌生感觉,孩子们刚来的时候,都显得很安静。不过,几天过去,孩子们有了不小的变化。
  宋元玲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来到杭州已有5天时间了。她和同学们都换上了中策职业学校校服,脸上的神情也比刚来的时候放松了许多。
  “这些天,老师们带我们去体检,还逛了运河、买了东西,又给我们讲了好多杭州的风土人情。过得很开心,也很充实。”
  地震后,看到校舍倒塌、家园被毁、亲人们住进了帐篷,这个懂事的姑娘曾一度断了继续上学的念头。“没想到我这么快又能继续上学了,更没想到还能到杭州来。高兴是高兴,可离家好远……”这些从未离开过四川的孩子,第一次体会到了思乡的滋味。
  “出发前爸爸妈妈叮嘱我,要每个星期都给家里打电话。路上我还担心上哪里找电话打,没想到这里的老师们考虑得这么周到,在我们到这里的第一天,就让我们用学校的电话给家里报了平安。”宋元玲微笑着说,“我是所有同学里第一个打通电话的。当时我对爸爸妈妈说,这里的人很好!”
  让灾区学生感动的细节还不止这一处。他们到校那天午饭前,老师先带他们去附近的浴室洗了个澡。这个细心的安排,是学校所在辖区的派出所早就张罗好的。派出所民警说,孩子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一定很累了,要让他们在到杭州的第一时间,就能感觉一身轻松。

  浙江老师:“震”掉的知识都要补回来。
  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这些灾区学生在浙江的第一年,将实行全免费的教育,每人每月还将发给300元的伙食费和100元的零用钱。从第二年开始,将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重点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补助,同时纳入我省中职学生资助体系。毕业后愿意留在浙江工作的学生,还将优先推荐就业。
  中策职业学校教务处的李老师,带记者参观了他们给青川学生安排的寝室。
  17个男生被安排在3间寝室,8个女生则住在一间里。所有青川学生的寝室都在六楼,因为这一层的每个寝室都装有空调,而他们的住宿、水电等等费用都是全免的。寝室里每张床铺都整整齐齐。学校事先为每个灾区学生准备了两套夏装和一套秋装的校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中策职业学校副校长高志刚告诉记者,学校安排这些孩子先休整一周再上课,6月13日,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还为灾区学生安排了免费体检。
  “因为地震,他们已经停了一个月的课,所以跟我们学校的课程进度有点不一样,而且两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本身就有不小的差异。相比较而言,我们这边专业覆盖的知识面更广。所有这些知识,我们都要及时帮他们补回来。”
  高校长说,即将来临的暑假期间,学校除了要给这些灾区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大补习外,还安排了心理辅导课和“走进杭州”等乡土课程,并将组织两地学生进行夏令营等交流活动。
  9月份开学后,学校将在5个班里平均安插灾区学生,让他们正式融入新的学习生活。据了解,灾区学生就读的“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是中策职业学校招生最火爆的专业,完全可以保证他们在毕业之后推荐就业。

  杭州学生:我也想和他们结对子!
  为更好地照顾灾区学生,中策职业学校制定了自愿选择、择优录取的“一对二”结对计划——每个灾区学生由两名本校学生与之结对,其中一名必须是住校生,以便照顾灾区同学在新学校的生活起居,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和杭州的生活;另一名则从学校的优尖生中挑选,主要负责新同学的学习状况。所有参与结对的本校学生,都事先接受了心理辅导的培训。
  学校教务处的李老师告诉记者,当初结对志愿者报名的时候,同学们的踊跃程度超出了老师的想象。“我们这里的孩子,平时有不少都比较自我,标准的‘80后’、‘90后’特立独行的样子。但是这次和灾区学生结对报名,他们却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有一个落选的女孩子,还特地跑到办公室对老师们说:“我也想和他们结对子,就加我一个吧,‘一对三’也行的啊!”得知今后学校还会接收其他灾区学生,还需要招募更多的学生志愿者时,那个女孩子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中策职业学校07国际商务班的来红同学,就是和灾区学生宋元玲结对的住校生。“他们来之前,我想了好多。想带她去逛西湖,去我家住两天,甚至连要怎么和她打招呼都想了好多遍。但是见到他们的时候,我发现他们都挺开朗。宋元玲一下车就主动拉住了我的手,我开始很意外,马上又很高兴,因为我又多了一个好姐妹。”
  中策职业学校学生心理辅导站站长沈玉韵老师,在暑假期间担任灾区学生的临时班主任。她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尽可能又快又好地把这些孩子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由于此前对这些灾区学生的具体状况一无所知,沈老师事先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甚至设想了最糟糕的状况。“见到孩子们后,心里的石头算是落地了。他们的实际状况比我之前预想的要好得多。虽然绝大部分孩子家里的房子都塌了,亲人还住在帐篷里,但这25个孩子中,没有一个人在地震中失去亲人。这样一来,我对自己今后的工作,信心更足了!”沈老师说。

  四川老师:我可以放心地回去了。

  为了适应孩子们的口味,学校食堂开了“广元学生专窗”,还特地做了辣椒酱,免费提供给灾区学生。每次就餐,孩子们都自觉地排队打饭。
  青川高级职业中学的冀老师是这批灾区学生的带队老师。看到学校体贴周到的安排,她说:“相信同学们可以在这里过得好,我可以放心地回去了。”
  这天在食堂,记者发现有位小个子的灾区女孩,在看到所有同学都拿到了筷子、盛了汤之后,才坐下来吃饭。“你好细心,是班干部吧?”记者问。她笑笑说“不是”,然后又关切地说:“记者姐姐,你还没吃吧,要不我和你分着吃吧?”
  这个女孩名叫黄婉。她说,出发前家长都给他们准备了很多行李,但老师说这里什么都有,所以大家把大部分行李都卸下了。在来浙江的路上,她和同学们都还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怕这里的老师同学不好相处,怕自己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会让人笑话……“现在,我所有的担心都打消了,老师和同学都很亲切,宿舍的曹妈妈(宿舍管理员,孩子们叫她‘曹妈妈’)也对我们很好。我一定要在这里好好学习,报答他们。”
  一位皮肤黝黑的大男孩打好了饭,舀了几勺辣椒酱拌在饭里,安静地坐在一旁吃着。记者坐在他身边,问他饭菜是否合胃口。他腼腆地笑着说:“很好吃,这里的伙食比家里好多了。”
  男孩名叫罗文海,地震发生后,他和同学走了一天一夜才回到家。他家的房子虽然没有倒,可是已经不能住了,到现在爸妈还住在帐篷里。“以前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是第一次,觉得有点陌生。但是,当车子在中策职业学校门口停下,和我结对的叶海龙和郑乐佳子同学拎过我手中的行李时,我觉得好开心。”说到这里,罗文海露出了轻松的微笑。

  记者手记
  6月12日那天,这批广元来的中职学生成了杭城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式“长枪短炮”让这些羞涩的孩子有些无所适从。
  这些孩子特殊吗?中策职业学校高志刚副校长的话值得我们思考,他说:“从学校的角度看,他们只有一个定位,那就是‘学生’,他们来杭州的唯一目的就是‘求学’。因此,有些企业要给孩子们每人提供一部手机等等‘过度的热情’,学校都善意地拒绝了。”
  请在这些孩子面前,“隐藏”我们满腔的热情,让他们感觉自己不是特殊的弱势群体,而是普通学生中的一员,正常学习,正常生活。一视同仁,能让他们尽快恢复平静的生活。
  我们要提供给这些灾区孩子的新环境,应该是健康、正常、温暖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这不正是所有人的愿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