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6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法律工作者从办公室走向田边
本报记者 仇健

  农民伯伯也有法律顾问
  肖海林是浙江海威特律师事务所的一名执业律师。和一些律师喜欢办大案不同,肖海林总是办一些农民伯伯的小案子。而自从2006年和海盐县武原镇城西村结对后,肖海林更是三日两头往农村跑。而村里的不少农民一旦遇上什么法律问题,也喜欢找这位没有距离感的村法律顾问。
  城西村有家水泥厂被村民黄敏华承包经营。可在经营期间,水泥厂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大量的污染,虽然事后被迫关闭了水泥厂,可还是给村南一组的33户农民带来了损失。村民们将黄敏华和水泥厂告上了法庭,经审理,法院判决黄敏华赔偿村民20万元。
  然而,黄敏华在支付了7万元后,就再没有响声了。“水泥厂关了,我们更拿不到钱了。”村民们焦急万分。就在这时,不知谁提议,“厂里的设备还值点钱,不如拿出来卖了抵债。”就在村民们打算行动的时候,肖海林得到消息赶到了村里。“事情如果扩大,朴实的村民不仅拿不到钱,还会面临刑事责任”,深知这一法律后果的肖海林分外着急。他一面通知村委会干部做工作,一面找到村民讲解相关法律规定。
  在肖海林的劝说下,村民们终于平静下来,一起请肖海林帮忙想办法讨回剩下的赔偿款。为了安抚村民,同时也为了尽快帮村民拿到钱,肖海林当场为他们写了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申请书。最后,通过法院执行,13万元赔偿款终于分到了村民的手中。
  “以前觉得只有城里人和老板才请得起律师,可自从村里有了法律顾问后,我们农民也能享受到律师的服务了。”村民李大爷说。
  据了解,随着“一村一法律顾问”这一举措的推出,我省不少农村都有了这样的法律顾问。目前,全省已有500多家律师事务所、274家法律服务所与社区、乡镇、村结对,分别提供法律服务5778人次和2758人次。

  法律服务向下渗透
  2007年底,随着投资23亿的舟山惠生海洋工程落户秀山,岱山县公证处的公证员也将办公桌搬到了秀山岛。住在招待所,办公就在当地村民腾出的空房,吃饭也在农民家搭伙。对于村里的这位新成员,村民们可欢迎了,“以前办公证要坐船到舟山本岛,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办好,大大方便了我们村民。”
  为了能够让老百姓更便捷地享受到公证服务,我省公证行业正在酝酿并尝试一些便民措施。以往投诉要往省城跑,非常不方便,今年各市将设立省公证协会公证文书复查争议投诉中心,方便老百姓投诉。考虑到不少上班族上班时间办证要请假,一些公证处专门设立了双休日值班制度。孕产妇、老弱病残等办证困难人员,公证处将提供上门服务。而对于一些在外学习、工作、经商等急需办证的当事人,公证处还可以通过电话预约提供八小时以外的服务。“我们要让公证服务以人为本,多为当事人考虑一些。”省司法厅公证管理处处长吕华南说。
  “方便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这是今后的宗旨。”省司法厅副厅长陈志忠说,现在不少行业和基层都结合自身的情况亮出了新招。
  海岛舟山为乡镇(街道)的新渔民农村建设配备了法律助手;宁波通过建立农村法律顾问制度,以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体,2600多个行政村建立了一村一顾问;有的地方则根据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成立了“重点工程律师服务团”和“侨资企业服务律师顾问团”。为了加强司法鉴定的质量管理,省司法厅和省高院还建立了鉴定质量反馈机制,成立了由省委政法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卫生厅等相关职能部门专家组成的司法鉴定咨询专家组。

  五年规划  法律服务队伍要扩容
  各地的这些探索和举措,与《浙江省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保障民生五年行动计划(2008-2012)》里实施的“法律服务便民工程”的思路不谋而合。陈志忠说,“我们的法律工作者通过各项便民措施将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从而拓展了法律服务领域,延伸了法律服务触角。”
  而在“五年计划”里,记者还看到了我省法律服务行业的远景图。到2012年,公职律师将在全省全面展开。同时,每年组织召开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律服务工作者座谈会,提出高质量的有关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建议和提案。深入开展服务“三农”的公证,各重点乡镇要配备公证信息员,活跃农村公证工作。出台《浙江省司法鉴定机构资质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司法鉴定机构省级资质认定工作和能力验证活动,规范司法鉴定程序和方法,推动司法鉴定机构做强做大。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执业律师总人数力争达到9000人左右,律师事务所超过700家;全省公证机构总量控制在100家以内,执业公证员力争达到500名,公证从业人员达到1200人以上;全省法医类、物质类、声像资料类等“三大类”鉴定机构发展到60家,鉴定人6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