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3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一小时援助圈”让法律援助触手可及
本报记者 仇健

  有人办事、有能力办事、有场地办事、有经费办事,“四有”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了法律援助的温暖。而设在老百姓家门口的法律援助窗口、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联系点,让这种温暖能在第一时间赶到。

  三天拿回欠薪
  今年1月,宁波华宝纸制品有限公司的老总好几天没有露面了。“老板跑了”,这个消息在厂里炸开了锅。“我们有两个月没发薪水了”,愤怒的员工再也无心工作。
  这些员工来自全国各地,年关将近,不少人的家里还等着他们寄钱回家过年。1月15日,不知所措的务工者们找到了企业所在地宁海县大佳何镇的法律援助工作站。
  工作人员立即向宁海市法律援助中心进行了汇报,然后当场受理了这起案子。“为了帮助务工者们尽快拿到工钱回家过年,我们是先受理,后补手续的。”宁海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冯坚林说,被拖欠工资的务工者有360多人,后来光补办手续就办了好几天。
  务工者手上有很清楚的工资清单,本来追薪是件容易的事,可如今老板跑了,该向谁要工钱呢?通过诉讼途径固然可以执行到企业的财产,可整个程序走下来太耗时了,务工者们可等不起。必须另外想办法。
  “是否可以颠倒一下程序?”受理案件的第二天,法律援助中心便和劳动局取得了联系,经过几次协商,劳动局终于答应,先从救济基金里拿出一笔钱来发放被拖欠的薪水,之后,再通过仲裁裁决、法院执行企业财产,来归还这笔救济基金。
  1月17日,务工者们向法律援助工作站求助的第三天,360多名工人就陆续拿到了150多万元欠薪。近日,法院的执行款已经到位,悉数归还了劳动部门的救济基金。
  省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李艳丽说:“我们希望把便利留给当事人,麻烦就交给法律援助中心。”

  委托移送便民
  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关怀。我省不少地市都将法律援助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很多打工者还不了解法律援助。”宁波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竺灵英说,“所以今年宁波市在每个200人以上的外来人员聚居地都设立了法律援助联系点,并配备一名信息联络员。联络员的任务是获取信息,第一时间引导当事人和法律援助机构取得联系,然后通过合法、正确的途径维权。”目前,宁波市已经设立联系点194个。
  另外,为了让当事人更便捷地享受到法律援助,宁波市还设立了委托移送制度。竺灵英说,申请法律援助原本要到设在县市区一级的法律援助中心去办理,可为了方便群众,设在乡镇、街道的法律援助工作站通过电话、传真的方式向法律援助中心请示后,即可当场受理。

  打造“一小时援助圈”
  在我省,类似这样的便民措施还有很多:有些市、县专门为突发事件中的困难群众,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开辟了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有的地方则针对群体上访案件,组成律师服务团提供法律援助;还有的地方为孤老病残提供上门法律援助服务,如杭州市推出的“三优一上门”服务等。
  据统计,全省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逐年上升,得到法律援助的困难群众不断增加。2007年,全省法律援助机构共解答法律咨询280355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4125件,受援人共34422人,比上年分别增长15%和10%。
  李艳丽介绍说,法律援助部门还将进一步畅通便民渠道,建立便民接待场所,让老百姓得到更贴心的法律援助服务。通过简化审批手续,努力在各地形成“一小时援助圈”,方便群众就近、及时地申请法律援助,提高维权效率。
  据了解,目前全省已有70个法律援助机构设立了一楼沿街的接待室(即“落地”窗口)。“我们的目标是:到2012年,全省法律援助机构的‘落地’窗口建设达90%以上。”李艳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