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大幅提高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次会议 赵洪祝主持本报记者 朱兰英
本报讯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昨天起在杭州举行。会议将审议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情况的报告、地方性法规以及人事议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主持了昨天的第一次全体会议。 昨天上午,副省长王建满向会议作了关于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情况的报告。去年以来,省政府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扎实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57.3万余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64.1万余家,立案查处案件9312起,涉案货值1.9亿元,取缔无证无照企业20954家,吊销证照企业74家,移送公安司法机关32起。到2007年12月10日,全省8项整治任务、20个工作目标、12个100%的量化指标提前全面完成。 通过整治,我省的食品等产品质量得到提升。2007年对全省25101家企业的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了88%。其中,省级定期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为88%,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列入整治的10大类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4.8%,同比提高了6.7个百分点。 尽管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王建满也坦言,当前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进行调研后也认为,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不稳定,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个私企业的产品容易出现技术含量低、质量档次不高的情况。 另外,食品安全是这次专项整治的重点,然而,目前一些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无证无照经营食品、制售假劣食品的现象还是存在。部分学校和企业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部分农户安全意识淡薄,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和使用时间随意性大,个别农户甚至使用已被禁用的剧毒农药。这与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还未有效延伸和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有一定的关系。 王建满表示,今后省政府将全面提高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从今年起,要在全省开展为期三年的以农村为重点的“十小”行业质量整治行动,重点对在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和规范。 昨天的会议还听取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陈小恩所作的关于修改《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的说明(详见本报今日7版),听取了省政府副秘书长徐震所作的关于《浙江省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条例(草案)》的说明,听取了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和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胡虎林分别所作的关于《杭州市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条例》的说明和审议结果的报告。 会议还听取了有关人事任免报告的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