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无边光景一时新
“平安浙江”建设硕果满枝
通讯员 叶新 本报记者 朱兰英/文 本报记者 王志浩/摄

  2004年5月,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决策部署。由此,建设“平安浙江”成为我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也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亮点和品牌。
  3年多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贵在落实、贵在坚持”的要求,按照省委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市县达到了平安市县创建标准。“平安浙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张是经济报表,一张是平安报表
  为确保“平安浙江”建设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顺利实施和扎实推进,省委通盘布局、科学谋划,把它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继而放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中去谋划。从省委开始,各级党委政府都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了党委领导、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我省充分发挥平安考核的导向作用,探索建立了一套以重结果、动态性为主要特点,具有浙江特色、符合我省实际的平安考核体系,每年对各市、县(市、区)进行一次考核和命名表彰,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分析的重要评价指标。
  如今,我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手中都有两张报表,一张是经济报表,一张是平安报表。各级政府还普遍加大了平安创建经费保障力度,初步形成了政府为主、社会筹措、单位投资等多元化保障体系。据宁波市统计,去年全市共投入平安建设经费10亿元。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的长效机制
  建设“平安浙江”,很大程度上是解决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关系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关系作为平安建设的重点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正视矛盾、走进矛盾、破解难题。
  3年多来,我省逐步形成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体系。各地各部门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完善党政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预防缓解矛盾纠纷长效机制,使群众提出的诉求能够得到通畅表达,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群众的情绪能够得到有效疏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能够得到坚决纠正。各级政法部门充分发挥了“平安浙江”建设主力军的作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促进执法公正,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上,各地近年来涌现出了很多经验和做法。衢州对重大纠纷隐患实行“专案经营”,苍南推行“五站式”民情服务模式,杭州对人民调解实行“以奖代补”,绍兴采取信访导访制……这些经验和做法在全省总结推广,增强了我省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实效。      

  群众满意度连续4年高于全国水平
  安全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安全权益是人民群众最重要的利益。各地各部门从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入手,多策并举、标本兼治,全力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省坚持贯彻“严打”方针不动摇,把严打、严管、严防、严治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全面启动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健全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地挤压犯罪空间;同时以强化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专项整治为载体,不断提升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近年来,我省刑事发案逐步下降,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2006、2007年实现了刑事发案绝对数的下降,降幅分别为2.36%和3.05%。与此同时,全省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逐年大幅下降,连续4年实现了“零增长”的目标。据统计部门调查表明,2007年我省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5.8%,连续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民群众享受到“平安浙江”的成果
  人民群众既是“平安浙江”建设的主体、和谐社会的共同建设者,又是“平安浙江”的最大受益者、和谐社会成果的共同享有者。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为了大力解决一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每年确定十件实事,并坚持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统一起来,切实加大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环保和城乡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去年,全省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的支出占了三分之二以上,新增财力的70.3%用于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我省以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扩面为重点,加快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全省企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逐年增加。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8.7%以上,98%的农民工能按时足额兑现工资。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面覆盖,人均筹资水平达到了90元。

  平安的网络扎根到最基层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三年多来,各地各部门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把平安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突出加强基层、建设基层、稳定基层,努力夯实平安建设的根基。
  我省通过召开平安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现场会,扎实推进以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为平台的基层维稳机制建设,并以“综治进村居、进社区、进民企”为突破口,推进综治工作网络向基层延伸。
  全省法院、检察院系统的基础建设,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和司法所、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等全面开展,基层政法综治单位的实力、活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至去年底,全省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成率已达到98.5%,较大村、社区、规模企业综治工作室(站)规范化建成率分别为85%、96.4%和87.7%。
  与此同时,我省各地深入开展平安乡镇(街道)和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渔场、平安路段等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扩大平安创建工作覆盖面和人民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
  三年多的平安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建设“平安浙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相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力落实,有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平安浙江”建设一定会硕果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