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6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优雅转身的昆曲演员铿锵有力的声腔老师
他们,让文化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 陈卓 通讯员 程琳菲

    文化部最近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五大类的551人榜上有名。我省共有28人获此殊荣,3名代表赴京领奖。“传承人”的称号,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使命——他们肩负着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

  演到老教到老的林为林
  见到林为林时,他正在伴奏排练现场,曲到悠扬处,他便情不自禁地融入角色中。前不久,他和我省另外两位代表一起在北京接过沉甸甸的奖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因昆曲又多了一份称谓。
  老家在绍兴的林为林,从小耳濡目染各种戏剧,戏曲情结从此扎根,而且尤其崇拜戏里的英雄。14岁那年,有亲戚说浙江昆剧团正在招生,他就问了一句,“有没有杨子荣可以演”,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杭州的路。
  这些年来,他说对昆曲走过了从陌生到熟悉,从喜爱到孜孜不倦地追求的过程。
  说到身份,林为林有很多: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现任浙江昆剧团团长,曾任台湾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驻校艺术家;现在又多了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给自己整理了一下,列出了大致的四重角色:行政领导,重要角色,带学生的老师,丈夫和父亲。每一种似乎都离不开传承昆曲的影子。
  说到浙江昆剧团团长的角色,前几年浙江昆剧团展开对昆曲经典传统折子戏挖掘、整理、传承的录像工作,共录制“幽兰飘香传世盛秀”经典折子戏一百折。录像工程就是为及时地抢救经典折子戏。当然,这对于具有丰厚底蕴的昆曲来说,还只是很少一部分,这些年,浙江昆剧团还将继续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不断通过先进的音像表现手段,把优秀的剧目传承和保护下来。
  扮相英武、台风沉稳、功底扎实的林为林,以长靠、短打武生戏见长,腿功尤为叫绝,有“江南一条腿”之美誉。他21岁就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曲界最年轻的梅花奖获得者;28岁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在他也是最年轻的昆曲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去年,林为林凭八年磨一剑的《公孙子都》再次获得“梅花奖”外,此戏还获得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最高奖项“文华大奖”,又入选文化部“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位列“十大精品剧目”榜首。今年,《公孙子都》还入选了奥运重大文艺演出活动,将把昆曲的魅力展现给世界。
  “我们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把艺术经验、特色传递下去,我们更多了一份责任。”林为林除了在剧团里固定带徒弟外,每年,他都要到各大专院校演讲上课,培养昆曲社团,培养演员,也培养观众,不遗余力地推广昆曲。去年,浙江昆剧团还在胡雪岩故居做了一期昆曲与园林的演出。
  因为对昆曲的痴迷和责任感,林为林始终觉得有些愧对家人。有时在家里,女儿会奇怪爸爸为何总是自言自语,等他“醒来”,不好意思地和女儿“道歉”,“爸爸刚才在想戏”。他说,如果女儿喜欢昆曲,他也一定当好老师的角色尽力教授。
  林为林说,昆曲也曾有过难熬的日子。那时的他,非常迷惘,有时练功,练着练着会突然把刀棒一放,叹气道:“练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但没多久,他又捡起,再练习,重痴迷。“心中放不下呀!”他说,当初“秀”字辈的60多个同学,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下海经商的,转战影视剧的,陆陆续续走了很多,能留在这片土壤上的不多了。
  而这些年来,政府的重视培植,民间的热情支持,让昆曲再度大放异彩,也让林为林有了大显身手的好时光。现在的林为林觉得很幸福,因为曾被冷落多年的昆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甚至痴迷,他特别愿意把昆曲的精致优美与更多的人分享。“现在对昆曲对生活都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
  说到将来,林为林说:“还是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演到老’,现在又多了一份使命,所以还要加上一个‘教到老’。”

  为传承舟山锣鼓不遗余力
  这次和林为林一起赴京领奖的另外两位传承人分别是龙舞(长兴百叶龙)的传承人谈小明和新昌调腔的传承人章华琴。
  舞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活动,我省长兴县的“百叶龙”无疑是舞龙表演中最有特色的表演之一。2006年6月,百叶龙被批准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949年出生的谈小明是长兴百叶龙第4代传人,长兴百叶龙艺术团总顾问。他曾带领着村里的百叶龙舞进了中南海,舞上了银幕。这些年来,谈小明为村里村外的队员培训舞龙技巧,把舞龙的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百叶龙这一民间绝活从中国浙江舞向全世界。
  这次同样被评为传承人的还有舟山的高如丰,项目名称是民间音乐“舟山锣鼓”。
  今年已经71岁的高如丰出身锣鼓世家,得父辈真传,擅长多种丝竹乐器及打击乐器,主敲武锣(高音京锣)。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就和父亲、兄长4人组建了“高家小唱班”,因吹打技艺出众而闻名于舟山。为让古老的《三番锣鼓》获得新生,他们刻苦钻研,潜心研究,用11面大小锣组成的竖式“排锣”替代了原先单调的演奏形式。高如丰还与专业音乐工作者一起努力,创造了定桩跳击、奔泻式滚击等排鼓演奏新技法,提高了整个打击乐器的演奏效果。他还组编了一套以渔民出洋捕鱼丰收回港团聚欢乐为主题的大型吹打乐《海上锣鼓》。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南京军区专业音乐工作者到白泉向“高家小唱班”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创编了一部吹打乐,并正式命名为《舟山锣鼓》。
  1979年,文化部抢救民族民间音乐的文件下达后,高如丰和兄长一起,为抢救舟山锣鼓立下了汗马功劳。与此同时,他们进学校、下海岛,身教口授,培养了不计其数的《舟山锣鼓》演奏人员。在其兄辞世后,高如丰又挑起了传承舟山锣鼓的重任。目前,舟山全市已有舟山锣鼓演奏队二十多支,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演奏队先后在省及全国多次获金奖。

  将努力为传承人“撑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之一,便是以人为载体,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来传承。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其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文化部已于去年6月公布了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涉及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等5大类。本次公布的第二批传承人主要来自舞台表演方面。
  据悉,我国还将制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确保传承人有效传承,鼓励各地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活动;对于生活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适当补助,建立传承经费保障机制。
  在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后,省文化厅部署开展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与认定工作。今年1月,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6名,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等10大类。其中,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40岁。他们中有的是国家级大师,有的则是草根老艺人,都是从事该技能或传统工艺25年以上,在当地被公认为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传承人。
  省政府还设立了传承人政府专项补助资金,对年满65周岁至69周岁(含)的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3000元的政府津贴;70周岁以上(含)的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4000元的政府津贴,此专项补贴每年发放一次。
  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公布后,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实施暂行办法》,2007年,省财政安排了120万元,作为本年度代表性传承人的艺术补助专项补助资金,在今年春节期间发放给享受对象。政府津贴制度的实施,不仅对传承人予以经费补助,更重要的是承认传承人的历史贡献,承认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促进传承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