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4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首席调解员每个人都有绝活
杭州西湖区一口气聘了6个“首席”,他们的共同之处是百姓信服
本报记者 姚力 通讯员 刘虹文

  本报讯 外来务工人员从建筑工地上坠楼身亡,二十余名老乡到工地讨说法,索赔60余万元。这样的事情,一般人碰上了难免会心里发怵,不过到了老褚手里,竟奇迹般调解成功,没有造成不良影响。老褚何许人也?他就是褚金水,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3月21日,老褚被该区聘为“首席人民调解员”。
  近日,西湖司法局推行人民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还设立了“首席人民调解员”。3月21日,西湖司法局举行了人民调解员等级证书颁发仪式,19名人民调解员取得了等级证书,其中成绩特别突出的6人被聘为“首席人民调解员”。
  “被聘为‘首席’后,感觉压力更大了,工作上要更细致才好。”老褚告诉记者,他已做了20多个年头的调解工作。据了解,三墩镇居民遇到纠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褚。别的调解员调解不成的案子,老褚出马往往能调解成功。
  今年1月18日,外来务工人员许某在三墩镇西城年华项目部工地做工时不慎从19楼坠落,经抢救无效身亡。第二天,其亲属带着二十余个老乡到工地讨说法。镇调委会立即介入。经沟通,死者家属提出赔偿60余万元的要求,项目部表示数目太大难以接受。
  调解陷入困境后,老褚出马了。一方面,老褚向死者家属讲明法律法规,指出依照法院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计算,60余万元的索赔额度显然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另一方面,老褚劝说项目部体恤死者家属的困难。最后,经多次协调,双方达成了一致,该项目部一次性赔偿给死者家属31万元。
  “6位首席人民调解员是从900多人中选出来的。”西湖区司法局局长钱宝华告诉记者,“首席”的评选条件近乎苛刻,不仅要求学历较高、懂得相关法律知识,而且在民间纠纷调解数量和成功率上都有要求。
  今年69岁的李味琦也是首席人民调解员之一。他倡导以法德相济的方式调解民事纠纷,还创办了全国第一个道德法庭和网上道德评判庭,成功调解了相邻权纠纷、产权纠纷、名誉侵权纠纷等多起复杂的民事纠纷。
  李味琦给记者讲了一个“石狮子与照妖镜”的故事。不久前,西湖区德加社区一户家庭在门口摆放了“避邪”的石头狮子,引起邻居不满,一户邻居为此挂了一面“照妖镜”。李味琦意识到,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影响邻里和睦,还易激化导致治安事件。于是他将这起纠纷的内容写到社区网站上,引发讨论,倡导新型睦邻关系。终于,两家在网上“道德评判庭”的对话中达成和解,这家搬走了石狮子,那户也撤了“照妖镜”。
  记者从杭州司法局副局长钱红旗处了解到,西湖区人民调解组织连续3年调解纠纷5000件以上,成功率高达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