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走进我省首家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室
本报记者 徐晓 通讯员 贺志炜

  惊险一刻赤手夺下回迁户手中的汽油瓶,调解一年之久避免123户居民与房产商对簿公堂,半夜三更起床处理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事儿……这都是杭州拱墅区米市巷地区赫赫有名的“金牌老娘舅”应大土的一些故事。这位从事调解工作已经14年、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案件近2000件、成功率达98.8%的全国人民满意司法助理员,现在还是全省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基层人民调解专业化工作室——大土工作室的主任。
  “大土工作室”就设在米市巷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司法所内。工作室除了应大土是主任外,还由政府出资聘用了7名有调解经验的专职调解员,他们都热心公益事业、熟悉法律;工作室还聘请了区法院民三庭副庭长和区司法局基层科科长担任业务指导员。
  “人民调解规范化专业化是民间纠纷多样化、复杂化趋向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基层法治工作对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和完善的内在需要。”米市巷街道综治中心专职副主任何坚新说,“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一个固定从事调解工作的实体,建立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的人民调解队伍,这样可以更加切实地化解群众内部矛盾纠纷,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记者刚到工作室时,应大土还没有回来,他隔壁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从工作室成立以来,大土就更加忙了,不仅主动找我们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不是我们街道的群众也都冲着大土的名气来找他,而且区里也经常找他去帮忙,所以他常常不在办公室。”
  不久,记者见到了匆匆赶回办公室的应大土,他刚刚调解完拱宸桥街道的一个案子。原来,沈大伯已经83岁了,最近因为城市建设,让向来没有什么积蓄的他有了一笔几十万的补偿款,而他4个儿子却因为这笔意外之财反目成仇了,这让沈大伯日夜难安,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处理。于是他就找到了大土工作室,指名要大土帮忙。对于这样的事情,大土也不是第一次碰到了,先上门了解几个兄弟的情况,此后又给沈大伯一颗定心丸——《继承法》,还仔细地解读给沈大伯听。听着听着沈大伯的心就放了下来。
  记者了解到,“公正与真诚法”、“耐心与人性法”、“急办与缓调法”、“深查与析理法”、“固本与强基法”……这“调解五法”都是应大土多年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他的论文《浅谈人民调解工作“五法”》中阐述的要点。应大土还把这些多年调解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言传身教给手下的“应家军”。前两天,辖区一家宾馆下属的娱乐城欠一装潢公司34万元装潢款。装潢公司打赢了官司,却仍没拿到钱,公司负责人就带着民工到宾馆闹事。应大土和其他调解员一起,不断地帮助双方沟通,终于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成立了调解工作室,“金字招牌”的名气更大了,但作为市首届“十佳”人民调解员,应大土觉得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时代在进步,要求在提高,我感到我们调解人员不仅要不断总结,更要不断充电,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前段时间,应大土还专门去“法律大学堂”学习了《物权法》。
  “我们希望通过构筑‘大土工作室’这个新平台,利用大土的品牌效应,建立起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的人民调解队伍,以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效率,化解群众内部矛盾纠纷,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综治中心主任葛建军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7月份工作室试运行开始到当年年底,大土工作室就为居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36起,直接调处各类纠纷110起,指导和帮助社区调委会调解纠纷42起;今年前两个月,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5起,成功率高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