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7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青春旋律在大海激荡
——《军嫂上岛》创作始末
本报记者 陈卓

  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军嫂上岛》赚取了不少观众的笑和泪。元宵晚会上,《军嫂上岛》又捧走了“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语言类三等奖。近日,记者采访了该小品的原创作者,舟山市岱山县文化馆研究馆员、岱山县文化馆原馆长黄光椿老师。

  三位军嫂抒写人间情
  三位军嫂和准军嫂,趁着一年一次的探亲时间去海岛探望心上人,却因为大风来临,在船快靠岸时不得不临时决定返航,失去和爱人见面的机会。她们每人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和对面岛上的丈夫或未婚夫喊出心里话。
  其实,浙江的观众是比较有“眼福”的。黄光椿创作的小品《军嫂情》之前在不少地方演出过,这次被搬上“春晚”,好多浙江人都觉得“眼熟”。不过,这次多加了一位轮机班班长这个男性角色。有人称赞此举是“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女人加一个男人绝对是一台好戏”。
  “我当过测量兵,哪里挖坑道了我们就得去哪儿测量,所以老是在各个小岛之间跑,也经常遇到因大风浪而上不了岸的情况,所以特别能理解那些探亲的家属见不到亲人时的感觉。”黄光椿说,在那些民间交通船上,他常常能碰到探亲的家属,也常常和他们聊个没完,就在那个时候,很多故事留在了他的脑海里,他一直被深深打动着。
  那时,来探望当兵儿子的父母也很多,但他在最终的小品创作中选择了三名女性,从未婚妻到新婚妻子再到“孩子他妈”,三种状态同种体味,就是想集中表现“军嫂”的不易和可贵。而这次之所以能被搬上春晚舞台,黄光椿认为,正是小品中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爱、奉献精神打动人心。
  “1996年,写完《军嫂情》剧本我只用了半小时,但这些素材积累和构思我却用了几十年。”《军嫂情》取材于真实的岱山海岛部队生活,是黄光椿1996年创作的。军嫂们乘着船,眼看离岸越来越近,提前来临的台风掀起了狂风巨浪,亲人近在眼前却无法相见,她们只能撕破嗓子,诉说衷肠。有人给心爱的人看她穿裙子的样子,有人撕掉对方要求分手的信……黄光椿回忆说,原剧本的这些感人情节,在以前多次的部队慰问演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战士和驻地军嫂都是流着眼泪看完表演的。
  其中一位“军嫂”——小品演员尹北琛说:“我之前演过军嫂,但这样的军嫂没演过,为此我咨询了当兵的朋友,了解到很多类似的事情,表演时,几乎每次都能流下眼泪。搞笑可以用很多包袱,而这个小品是自然流露出来的笑和哭。小品审查时,很多导演和演员都说,这样的小品不可多得。”

  原创作者解答网友疑问
  “喊话的过程中,将军嫂对军人工作的支持以及对感情的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在场观众为之动容。这种煽情类小品此前春晚比较少见,挺感人。”这是其中一位网友对这部小品的评价。在众多叫好声中,也有不少“挑刺”的观众,其中意见比较集中的便是“6号台风”——大年三十刮台风,有违常理。
  据了解,原作中是“大风”而非“台风”。黄光椿觉得,改编后出现的一些细节漏洞,网友的批评并不是坏事,说明小品赢得了关注,但同时改编确应考虑实际情况,细细推敲,文字上不可马虎。
  不过有些疑问,可能就是由于观众对海岛尤其是舟山海岛的情况不太熟悉造成的。
  比如,有的观众认为,大风来了,快到海岛了,本应该就近上岸避风,剧中却说无法上岸,让军嫂们站在甲板上,不能理解。
  据说,以前守岛官兵进出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民间交通船,但这种船抗风力小于8级,抗风浪小于4级。在东极,一年里小于这个级别的风浪的天气占的比例很小。特别是台风天,停航更是家常便饭。另一种是部队供给的登陆艇,虽然抗风浪能力强,但那是部队运送物资时才使用的。
  《军嫂上岛》反映的就是三位军嫂搭乘民间交通船去东极探望丈夫和未婚夫的故事。黄光椿说,那种船抗风浪极差,一般4级风浪就不能出航,有时好不容易出航眼看就快到了,来了大风,周围都是礁石,同样不能靠岸,否则就有生命危险。同样,守岛部队也深受其苦,因为海上的风浪耽搁了蔬菜、水的运输,部队官兵常常十几天吃不上新鲜的蔬菜,只能就着咸菜下饭。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孩子看到老爸怕”,在守岛连队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创作追求原汁原味
  这个小品带给了黄光椿满满的荣誉。1996年,戏剧小品《军嫂情》获中国剧协百优小品创作一等奖,1997年,该小品获全国金圣之光雕牌杯百优小品电视大赛业余组一等奖、剧本创作奖,同年参加全国第七届群星奖评奖获群星奖银奖。
  而这一次的“分量”同样很足:由他原创的《军嫂上岛》荣膺“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小品语言类三等奖——观众的投票和喜爱让黄光椿备感自豪。“之前觉得小品入选春晚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还获得了三等奖,没有想到啊”。黄光椿说,大家都给了他很多的鼓励和赞许,他还要感谢一直默默陪伴着他的家人。“他们听到消息,也很高兴啊!”
  创作追求原汁原味,讲求反映生活原貌,是黄光椿写剧本所坚持的一大原则,也是其一大特色。由于长期扎根于基层,从基层生活抓鲜活的素材成了他写作上的一种习惯、一种思维上的“定势”,并带入了之后的创作生涯。
  1981年,黄光椿创作的现代越剧《终身大事》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渔村青年与水产公司技术员的爱情故事。经由岱山县越剧团首演,同年11月参加省现代戏调演,获剧本一等奖。后又获文化部和中国剧协1980-1981年度全国优秀剧本奖。剧中饰演金梅儿的何赛飞也从该剧开始一步步成长为全国著名的影视演员。
  “以前我主要就是写这种越剧大戏的,1988年,因为越剧不景气,我才开始涉足小品剧本的创作,由于本来就有基础,加上小品剧本相对简短,我马上就喜欢上了。”黄光椿说。1988年,黄光椿的小品处女作《灭蚊研讨会》荣获了省小品大赛特等奖、华东地区戏剧小品大赛二等奖。此后,黄光椿的小品创作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每年均有1至2部出炉,并经常在全国或省市获奖,并借此逐步奠定了岱山小品在地区乃至全国的地位。
  1990年的小品《女人心》,1995年的《喜临哨所》接连荣获两个奖项;1996年,《女记者天亮离岛》荣获第五届华东地区戏剧小品大赛三等奖;1999年,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99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小品小戏奖暨“正兴药业杯”百优小品大赛在南昌举行,黄光椿编剧的《女兵的歌》一举包揽了大赛金奖、优秀导演奖、两名优秀演员奖和一名演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