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9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借助网络走进上海“两会”
潘清 王蔚

  “请问,劳动合同法中是否规定外来员工有过年的假期吗?如果有,公司却不执行,这样属于违法吗?我们外来人员如何保护自己?”
  这是一位署名“外来妹”的网友在东方网聊天室里提出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总工会副主席吕永杰通过“网聊”的方式回答:“劳动合同法中有关职工休假的规定,在企业里不应该有职工身份的区别,劳动者都有依法享受休假的权利,具体安排职工休假可以通过民主协商的办法实施。”
  正在举行的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类似的网上互动每天都在进行。“网聊”成了委员们“听民声”“议民生”最直接的渠道,而上海百姓也借助网络这一现代技术,轻松地“走进”了上海两会。
  “多党合作·政治文明”“奥运精神·世博理念”“劳动就业·社会分配”“联动港澳·共谋发展”“环境保护·生活质量”……东方网为政协会议专门开设的聊天室里,从市领导到各政府机关的负责人,从各行各业的专家到知名企业家,每天都有多位上海市政协委员与网民畅谈百姓关心的问题。
  除了与代表委员网上对话,通过国内首个网民参政献策专栏提交“百姓议案”,也成了上海市民参与两会的重要途径。
  一份“百姓议案”说,上个世纪末上海出现了一批因企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特殊群体——协保人员。这批人除每年享受最低限度的医疗费,以及养老金由单位缴至法定退休年龄外,没有其他任何补贴。
  “目前物价指数的上涨有目共睹,各个阶层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入,唯独这批特殊的弱势群体无人过问,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对“协保人员”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关注,令这份“议案”成为人气最高的“百姓议案”之一。
  从公交换乘优惠到外来媳妇的户籍,从私车牌照拍卖到出租车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状态。借着一份份“百姓议案”,上海市民关注着上海“两会”,也表达着他们对这个城市的热爱和期待。
  短短几天里,上海市民已经通过网络提交了近500份“百姓议案”。这些“议案”都将由主办这一栏目的媒体负责传达到相关政府部门,从而在上海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发挥实际作用。